正文 第七章 偏癱的中醫中藥治療(三)(3 / 3)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天為1療程,寒虛軟癱者補之,熱盛硬癱者用瀉法。留針20分鍾,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輕輕按摩手掌、背、手腕部。

17.髖關節運動障礙

主證:髖節不舉、髖不後伸、髖部疼痛、髖不能上舉,大腿一般近心端疼痛。

組穴:環跳、秩邊、白環俞、髀關、邁步、伏兔、陰廉。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天為1療程,中、強刺激,寒虛軟癱者補法,熱盛硬癱者瀉法。以腰髖關節及腹前近心端穴位為主。灸畢拔針,隨即運動髖關節。

18.膝關節運動障礙

主證:膝節不伸、小腿不能上舉,腿不能後伸、膝部疼痛、膝軟無力、膝節運動困難,膝部屈曲障礙等。

組穴:鶴頂、委陽、委中、曲泉、陽陵泉、風市、梁丘、膝陽關、足三裏、承山。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每8次為1療程,中強刺激,寒虛軟癱者補法,熱盛硬癱者用瀉法。與艾灸並舉,以膝前膝後穴位為主。留針20分鍾,灸畢拔針,隨即運動患膝關節。

19.踝關節運動障礙

主證:踝足無力、足彎下垂、足彎不旋、足向外翻,足向內翻,踝足麻木疼痛,踝關節軟弱。

組穴:臨證加減:解溪、丘墟、然穀、昆侖、公孫、申脈、跟平、足三裏、條口、照海、懸中。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次為1療程,提插撚轉術、中等刺激,以踝足穴位為主,寒虛軟癱者補法,熱盛硬癱者瀉之,留針30分鍾,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之給予踝足運動。

20.下肢完全偏癱

主證:一側下肢完全癱瘓,即使給予痛癢刺激後也毫無動作或檢查肌力在0~1級之間。

組穴:白環俞、環跳、髀關、伏兔、陽陵泉、風市、膝陽關、陰市、足三裏、懸中、解溪、申脈、昆侖、腰椎1~5椎間隙。

針法:臨證加減或分兩組交替針刺,中強刺激,虛寒軟癱者用熱補法,熱盛硬癱者瀉之。留針30分鍾,可與艾條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癱下肢2~3遍。

21.下肢硬癱

主證:下肢癱瘓呈僵直狀,膝關節不能屈曲,伸展活動困難,走路困難或撓圈蹭地。

組穴:腎俞、白環俞、環跳、秩邊、髀關、足三裏、條口、風市、伏兔、膝陽關、陰市、曲泉、陰包、承扶、承山、承筋、陽陵泉、懸鍾、解溪、商丘、委中、委陽、太溪、昆侖、跟平。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分組針刺,每日1次,8天為1療程,重點針刺膝關節周圍穴,中強刺激,一般用瀉法。可與艾灸同舉。灸畢運動髖、膝、踝關節。

22.下肢軟癱

主證:一側下肢軟癱,軟弱無力,肌肉鬆弛,活動完全失靈或不完全性失靈,能做輕微活動,但不能下床行走。

組穴:環跳、白環俞、髀關、邁步、足三裏、陽陵泉、上巨虛、風市、膝陽關,懸鍾、足五裏、解溪、丘墟、承扶、承山。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每日1次,每8天為1療程,中等刺激,給予補法,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2~3遍。

23.下肢寒涼

主證:患側下肢寒涼、喜暖怕冷,患肢浮腫、關節活動不利。

組穴:4~5椎體間隙穴,環跳、秩邊、邁步、髀關、風市、承扶、承山、血海、足三裏、陽陵泉、懸鍾、地機、三陰交、解溪、太溪、昆侖、跟平、委中、殷門。

針法:臨證加減或分兩組交替,每日1次、8天為1療程,用熱補手法與艾灸同舉,留針30分鍾,以足三陽經穴為主。灸畢拔針,隨即按摩至皮膚變溫。

24.臀部後屈困難

主證:患者站立時,髖節無力,臀不能後屈,男性保持直立便困難,走路困難。伴有一側下肢癱瘓。

組穴:腰椎穴1~5節、骶椎穴1~2節,環跳、白環俞、腎俞、大腸俞、命門、陽關、承扶、殷門、浮郤、太溪、昆侖、陽陵泉。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每日1次,8天為1療程,中等刺激,寒虛軟癱者用補法,熱盛硬癱者瀉之。以腰、臀部穴位為主,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給予按摩運動治療。

25.臀部前伸困難

主證:患者站立時,髖節無力,臀不向前伸而後屈,軀體前屈、不能直腰,走路不便,起坐費力,不能舉髖、舉臀,呈不完全性偏癱。

組穴:腰椎1~5節穴,骶椎1~2節穴,五樞、居、天樞、大巨、氣海、中極、髀關、伏兔、腎俞、大腸俞、命門、腰陽關。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先針腹部穴位1周,然後再刺腰部穴位1周,交替針刺為好,每次針刺均配合腿部穴位,中等刺激,寒虛軟癱者行補法,熱盛硬癱者行瀉法,均可與艾條灸並舉。灸後拔針,再行站立,向後扳肩,向前頂臀,恢複更快、療效更佳。

26.膝關節屈曲困難

主證:患者臥位時,膝關節不能屈曲、內收,走路困難,多同時伴有一側下肢不完全性癱瘓。

組穴:委中、委陽、委陰、曲泉透膝外、膝陽關、承扶、殷門、浮郤、承山、太溪、昆侖。

針法:每日1次,8天為1療程,中等刺激,一般用瀉法,可與艾灸並舉,留針20分鍾,灸後拔針,隨即給予膝關節的伸屈運動。

27.膝關節伸直困難

主證:膝關節僵硬,拘攣屈曲,不能伸直,可出現在肢體運動功能恢複期,亦可發生在偏癱後遺症期。

組穴:4~5腰椎間隙穴,骶椎1~2間隙穴,陰市、血海、梁丘、髀關、伏兔、鶴頂、左右膝眼、足三裏、上巨虛、條口、環跳、秩邊、白環俞、曲泉透膝外、陽陵泉、解溪。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中等刺激,一般用瀉法。留針30分鍾,可與艾灸並舉,灸後拔針,隨即給予膝關節的伸屈運動有助於提高療效。

28.足內翻

主證:患肢足向內翻,不能外展,走路時足內翻症狀加重,多見於癱肢功能恢複期,亦可見於偏癱後遺症期。

組穴:足三裏、上巨虛、條口、陽陵泉、懸鍾、解溪、丘墟、商丘、昆侖、申脈、金門、地五會。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天為1療程。中等刺激,寒虛軟癱者用補法,熱盛硬癱者用瀉法或補陽經、瀉陰經,留針30分鍾,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並向外近心端反複被動扳動,可增其效。

29.足外翻

主證:患下肢足向外翻,不能內旋,行走時外翻加重,可發生在腦血管性偏癱恢複期,亦可發生在後遺症期。

組穴:4~5椎體間隙穴,足三裏、上巨虛、條口、陰陵泉、地機、三陰交、解溪、丘墟、商丘、太溪、照海、然穀。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以刺足內側、足三陰經穴為主,踝關節僵硬者,強刺激,瀉陽經、補陰經(中等刺激)。留針20分鍾,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踝部或向內近心端扳動數下,可增其效。

30.足彎下垂

主證:患肢足下垂、足軟無力或僵硬,活動受限,走路時前腳掌或腳尖蹭地。多發生在腦血管性偏癱恢複期或後遺症期。

組穴:腰4~5椎體間隙穴,骶1~2節間隙穴,解溪透丘墟、商丘、陽陵泉、陽交、懸鍾、足三裏、上巨虛、條口、三陰交、陰陵泉、地機、趾外八風(足趾蹼外緣處)、太溪、昆侖、血海。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以刺足三陽經穴為主,中等刺激,寒虛軟癱者補之,熱盛硬癱者瀉之,每日1次,8天為1療程,留針20~30分鍾,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踝關節部並握患足前腳掌,反複向近心端扳動可增其效。

31.足趾上屈

主證:足趾上屈,不能抓地,走路跛行,活動不靈,多發生在腦血管性偏癱恢複期或後遺症期。

組穴:第4~5腰椎間隙穴、骶椎1~2節間隙穴、太溪、昆侖、跟平、獨陰、湧泉、陽陵泉、陽交、懸鍾、解溪、丘墟、照海、申脈、金門、然穀、三陰交、足趾裏八風(足趾蹼內緣處)。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重點針刺趾裏八風,湧泉、獨陰,以點刺撚轉為主,中等刺激。留針20分鍾。寒虛者補,熱盛者瀉,可與艾灸並舉。

32.足趾下屈

主證:足趾下屈、不能伸直,活動不利,走路不便,多發生在腦血管性偏癱肢體恢複期或後遺症期。

組穴:腰椎4~5節間隙穴、骶椎1~2節間隙穴,足三裏、上巨虛、條口、陽陵泉、懸中、陰陵泉、地機、三陰交、趾外八風、太溪、昆侖、血海。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以針足三陽經穴為主。每日1次。8天為1療程,寒虛軟癱者補之,熱盛硬癱者瀉之。留針20分鍾,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分別將足趾捋、搖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