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偏癱的中醫中藥治療(三)(2 / 3)

5.平補平瀉手法

平補平瀉多適宜不盛不衰,虛實證象不明顯的疾病或虛實混雜的證候,以取相關經絡穴位,用平補平瀉的手法,促進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相對平衡,是臨床常用的一種針刺手法。

(三)偏癱的補瀉適應證

就腦血管性偏癱而言,補法多用於偏癱肢體的寒涼不溫、怕冷喜熱、顏麵蒼白或暗淡,渴喜熱飲、聲音低微、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脈沉細微弱、舌質淡、舌苔白。臨床適用於弛緩性偏癱(軟癱)的治療。取穴常以足三裏、太溪、膈俞等穴。在針刺補法的同時可與艾灸並舉。使補得效果更好,能達到血管舒張的作用。

瀉法:多用於偏癱伴麵目紅赤,聲音紅亮、口渴喜涼、癱肢燒灼、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發燒不退,脈大滑數,舌質紅、舌苔黃膩而幹燥,臨床適用於痙攣性偏癱(硬癱)的治療。取穴以大椎、曲池、太溪、三陰交、合穀等為主。非與艾灸同用。涼瀉手法有使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的作用。

(四)偏癱補瀉原則

針刺補瀉是通過醫者的手法技巧,起到控製、調整針刺感覺,激發機體代謝,由不平衡轉為平衡的一種針刺治療手法,總的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盛則瀉之、寒則熱之(補法+艾灸)、熱則疾之(快刺疾出瀉法,非艾灸)。

(五)偏癱的主證組穴與針法

1.肩部運動障礙

主證:肩關節抬舉困難,肩臂、肩胛疼痛,肩不能外展內收,肩前後活動困難,或呈上肢完全偏癱狀態。

組穴:肩透極泉、肩、肩井、肩貞、條口、秉風、天宗、肩前、肩後、天鼎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天為1療程,間隔休息3天,以肩部周圍穴位為主,采用撚轉提插法,中等刺激,留針20~30分鍾,虛寒、軟癱者用補法、熱盛者用瀉法,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運動肩關節及其周圍部位。

2.肘部運動障礙

主證:肘部疼痛、攣縮不伸、前臂不舉、小臂不能內外旋,小臂不伸不屈。

組穴:大椎、尺澤、肘、曲澤、曲池透少海、手三裏、天井、四瀆、外關。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天為1療程;用提插撚轉術、中等刺激,以肘部及周圍穴位為主。寒虛及癱肢發涼者補之。熱盛癱肢燒灼感者用瀉法,每針30分鍾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拔針後隨即按摩運動肘部關節及周圍部位。

3.腕部運動障礙

主證:手腕不伸、背屈困難,手指屈曲不伸、疼痛麻木、腕下垂、手指伸展困難。

組穴:臂、陽池、肩、外關、手三裏、陽穀、陽溪、太陵、太淵、合穀、魚際、外關、養老、魚際勞宮。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天為1療程,手臂發涼用熱補法,手臂燒灼用涼瀉法。針刺重點以腕部及其周圍穴位為主,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後隨即按摩運動腕指部。

4.手指運動障礙

主證:手指手掌呈伸直狀、開而不握,手腕呈半伸半屈狀,多同時伴一側肢體偏癱。

組穴:合穀、勞宮、後溪、內關、臂中、曲澤、四縫、八邪、肩、天泉、俠白。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中強刺激、留針20分鍾,重點針刺手臂內側、手三陰經經絡穴為主。寒虛、軟癱者用熱補法,熱盛硬癱者伴癱肢燒灼者用瀉法,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運動按摩掌指部,即按摩運動治療。

5.上肢完全偏癱

主證:一側上肢全癱,給予痛癢刺激後毫無動作。早期為軟癱,中期轉為硬癱,手部紅暗腫脹,上肢各關節疼痛拒動。

組穴:天鼎、秉風、肩、曲池、曲澤、臂、手三裏、外關、合穀、大陵、陽池、曲澤、八邪、胸椎1~3椎體間隙。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每日1次,8天為1療程,寒虛者行熱補法,熱盛者行涼瀉法。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運動癱側上肢2~3遍。

6.臂軟不舉

主證:上肢無力,手臂不能上舉或用力後隻能上舉胸前或下頜處,上肢癱重於下肢癱。

組穴:大椎、肩、肩、肩中俞、秉風、天宗、臂、肘、手三裏。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天為1療程,留針30分鍾,虛寒軟癱者行熱補手法,盛熱硬癱者行涼瀉手法。重點針刺肩胛區穴位和肩部周圍穴位。可同時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肩部及其周圍。

7.臂硬難收

主證:癱上肢僵硬發挺,手臂內旋直伸、外展困難,亦不能內收。

組穴:大椎、極泉、肩前、肩後、胸鄉、天溪、靈道、通裏、陰郤、三陽絡、曲池透少海。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每日1次,8天為1療程,一般用提插撚轉涼瀉法,以肩、肘、腕及周圍穴位為主。留針30分鍾,亦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給予按摩運動。

8.肩胛下墜

主證:肩胛沉墜,如石按壓,患肩明顯低於健側肩,肩胛上舉困難,手臂呈下垂前內位,活動受限,多數為不全癱瘓。

組穴:曲桓、秉風、天宗、肩井、肩外俞、肩、肩、臂、手五裏、肘、雲門。

針法:臨證加減,每日1次、8天為1療程或交替針刺,重點以肩胛區穴位為主,宜淺不宜深,中等刺激。寒虛軟癱者行熱補法,熱盛硬癱者用瀉法,留針30分鍾,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按摩肩胛部。

9.患側上肢寒涼

主證:癱側上肢寒涼、皮膚不溫、怕冷喜溫、部分病人伴有上肢腫脹,關節活動受限。

組穴:大椎、肩、肩、天宗、臂、肘、四瀆、外關、三陽絡、郤門、曲池、勞宮、陽陵泉、合穀。

針法:每日1次,8天為1療程,針曲池、合穀、大椎、陽陵泉、行熱補手法,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

10.肘伸不屈

主證:肘關節軟弱無力,小臂不能屈曲,大臂不能上舉。

組穴:大椎、尺澤、曲澤、少海、曲池、手三裏、天府、俠白、臂中、內關、大陵、太淵。

針法:臨證加減,頸部穴位取撚轉術,餘穴施提插術,中等刺激,留針30分鍾,寒虛軟癱者用補法,熱盛硬癱者用瀉法。重點針刺肘關節以下手三陰經穴為主。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做屈肘關節運動。

11.肘屈不伸

主證:肘關節僵硬、屈曲、小臂不能伸直,見於久癱不愈或不完全癱瘓者。大臂不能舉起。

組穴:大椎、天井、肩、會、四瀆、外關、三陽絡、曲池透少海、陽池、肘尖、合穀。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每日1次,8天為1療程,寒虛軟癱者用熱補手法,熱盛或硬癱者用涼瀉法,留針30分鍾,亦可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按摩做伸曲肘關節運動治療。

12.指伸不屈

主證:五指呈伸展狀,不能做屈曲動作,手指軟或硬,或有的手指能屈,有的手指不能屈,常與手掌不握同在。

組穴:合穀、魚際、大陵、神門、太淵、內關、臂中、肩、天泉、曲澤。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每日1次,8天為1療程,寒虛軟癱者用補法,熱盛硬癱者用瀉法,重刺手掌手腕裏側穴位為主,與艾灸並舉,留針30分鍾,灸畢拔針,隨即按摩做屈指動作。

13.指屈不伸

主證:呈半握拳狀,手指或軟或硬,屈指不伸,呈弛緩性或拘攣性癱瘓,常同時與肘關節屈曲不伸共存。

組穴:肩、陽溪、陽池、外關、養老、四瀆、四縫、八邪、曲池、手三裏、天井。

針法:每日1次,8天為1療程,寒虛軟癱者用補法,熱盛硬癱者用瀉法,留針30分鍾,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做捋指、伸指、搖指運動。

14.拇指不伸屈

主證:拇指不能屈曲,不能做上下左右活動,手掌手腕活動受限。

組穴:魚際、太淵、內關橈(內關旁開1.5公分)、臂中。

針法:每日1次,8天為1療程,用提插撚轉術,虛寒軟癱者用補法,熱盛硬癱者用瀉法,留針10~20分鍾,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給予搖指、捋指運動。

15.拇指不伸

主證:拇指屈曲不伸、左右活動受限,對指不能。

組穴:孔最、陽溪、列缺、偏曆、溫溜、手三裏、外關、曲池、陽池。

針法:臨證加減,或交替針刺,每日1次,8天為1療程,寒虛軟癱者用補法,盛熱硬癱者用瀉法。留針20~30分鍾,與艾灸並舉,灸畢拔針,隨即給予搖指、捋指運動以增療效。

16.手腫難握

主證:手指手掌腫脹、難握難伸,手腕無力、腫脹,常發生在不完全性偏癱階段。

組穴:曲池、溫溜、手三裏、外關、養老、陽池、陽溪、陽穀、合穀、勞宮、魚際、通裏、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