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針灸按摩有助於頭針療效的發揮
腦血管性偏癱發生後,患者常因癱肢的廢用,而造成關節粘連疼痛或肌肉萎縮,從而影響頭針的療效。故采取頭針治療前先給予患肢針灸,待起針和艾灸完畢後,再給予頭針治療,並在撚針間隔期給予按摩,活動各關節,更能激發大腦皮質的生理功能有助於頭針效果的發揮。在臨床中有少部分腦血管偏癱病人,頭針治療時疼痛較敏感,常因頭針疼痛而不願天天接受頭針撚轉治療。對這樣的患者,可采取頭針與患肢針灸交替進行,隔日1次頭針,隔日1次患肢針灸,這樣可減少患者因連續頭針治療所造成的局部疼痛,並且交替治療比連續頭針治療效果不相上下。
4.頭針加強針刺法
頭針加強針刺法是在焦氏常規定位針刺的基礎上加強針刺治療的一種方法
(1)上肢重癱的加強針刺法:不論是腦血管阻塞性偏癱還是腦血管出血性偏癱,癱側上肢的運動功能恢複總比癱側下肢運動功能恢複慢,特別是手及手指精細動作和腕、肘關節屈伸功能的恢複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老年人或大腦中動脈阻塞或大量腦出血者,單純靠臨床上吃藥輸液很難使上肢完全恢複功能。因此應抓住機遇,在能進行頭針治療的情況下應盡早給予頭針治療。並可在焦氏常規頭針基礎上給予加強針刺撚轉治療。如上肢癱重可在病灶側運動區中2/5兩側平行相等處旁開各0.5cm處各加強針刺1針,並給予同等常規撚轉,這種加強頭針法與單純常規針刺運動區中2/5相比更能加快癱側上肢的功能恢複,縮短病程、減少後遺症、促進手指精細動作的完成。
(2)下肢重癱的加強針刺法:當大腦前動脈阻塞或出血時常造成病灶對側下肢癱瘓明顯重於上肢癱瘓。此時頭針治療除針刺整個運動區,即施行運動區三針接力刺外,應在運動區上1/5的兩側平行相等處各0.5cm處各加強針刺1針,並給予常規撚轉治療,這樣更能促進對側偏癱下肢的運動功能的恢複進程,減少後遺症。
(3)共濟失調性輕偏癱的加強針刺法:小腦血管阻塞或出血性共濟失調輕偏癱在臨床上不斷發生。除常規針刺平衡區外可在平衡區兩側平齊處各0.5cm處分別加強針刺1針,並給予常規撚轉。在此基礎上同時針刺健側平衡區和運動區上1/5、中2/5,這樣更能提高糾正平衡失調的效果。
(4)中樞性皮質盲輕偏癱加強針刺法:枕葉腦血管阻塞與出血並非少見,常以突然視力模糊或單眼、雙眼失明伴有偏側肢體力弱或輕偏癱為其表現。此時在常規針刺視區的基礎上,在視區旁開各0.5cm相平行處各加強針刺1針,並給予相等的撚轉刺激,比單純頭針視區療效明顯。加刺運動區也能較單純針刺視區效果顯著。
(5)偏癱伴失語者的加強針刺法:偏癱伴有失語者除針刺運動區下2/5、語言2區、3區外應加刺運動區上1/5、中2/5並配合體針治療更能加快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或混合性失語的恢複進程,同時配合語言功能訓練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五)頭針加強療法與典型病例
1.腦血管阻塞性偏癱
病例1:患者趙××,男性,50歲,河北省萬全縣人,主因右側肢體完全癱瘓17天,於1987年6月9日由本縣人民醫院轉我部偏癱康複醫院治療。
本人高血壓病史5年。父親、姐姐死於腦血管性偏癱。
針前檢查,血壓24/13.9kPa表情淡漠,易哭,近記憶力減退,計算力差(100-7=103),判斷理解能力障礙。初試右眼視力在1米指數內,瞳孔等大正圓,對光反射存在,眼底動脈細、反光強,左眼底視乳頭中心凹變淺,視乳頭邊緣略毛糙。右鼻唇溝淺,嘴角左斜,伸舌偏右,不完全運動性失語。右側聳肩不能,右側上下肢肌力0級,痛覺減退,右側上下肢肌群輕度萎縮。右側肌腱反射~之間,右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右手羅索利姆征(+),右巴彬斯基征(+),右卡道克征(+),腦膜刺激征(-),左側肢體肌容肌力正常,心肺檢查(-)。肝脾未觸及。
頭顱CT掃描:左額、顳、頂大麵積低密度陰影。心電圖正常。胸透無異常。血、尿、便檢驗正常。
入院診斷:①腦血栓形成(頸內動脈阻塞); ②高血壓病Ⅲ期; ③輕度腦動脈硬化。
自6月9日入院第一天給予降血壓、降顱壓、擴容、溶栓及擴血管治療的同時,給予焦氏頭針治療,取左側運動區上1/5、中2/5、下2/5,並在上述各分段平齊後0.5cm處各加強1針,並均給予常規撚轉10分鍾,休息5分鍾,重複3次,刺後起針,每日1次,並配合癱肢針灸,按摩運動治療每日1次,每連續8天為1療程,間隔3天行下療程治療。共治療65天,智力恢複正常,中樞性麵癱消失,右上肢各方位活動好,能拿筷吃飯、掃地、寫字等、肌力恢複達Ⅳ級偏強,右下肢肌力達Ⅴ級偏弱,走路步態接近正常,並可獨立行走1km,生活能自理,且能做一般輕度勞力活,於1987年8月14日基本治愈出院。
病例2:患者高××,男性,53歲,河北省邯鄲市幹部。因突發性雙眼視物不清,走路向右側傾倒。在河北省某醫院診為腦血栓,住院治療30天,病情無明顯好轉,要求頭針治療。針前檢查,血壓17.5/12.3kPa,無智力障礙,患者能站,走路向右傾倒,呈蹣跚步態,快速前傾狀小碎步邁進,需家屬扶牽方可行走,同時伴有暴發而緩慢言語,視力模糊,讀書看報串行隔字,有眼震,雙眼象限性偏盲,扶牽走路時仍有兩腿分開,左右搖擺。右側肌力Ⅳ級,肌張力減弱,輪替試驗(+),跟膝脛試驗(+),指鼻不穩不準,右側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
頭顱CT掃描示右側枕葉、右小腦呈片狀低密度灶。心電圖正常。
診斷:腦血栓形成(右枕葉、右小腦梗塞)。
自1995年10月15日行焦氏頭針治療,在針刺病灶側視區、平衡區基礎上,給予病灶側視區平齊兩側各0.5cm及病灶側平衡區兩側平齊各0.5cm處分別加強針刺1針,並配合病灶對側運動區常規針刺撚轉治療,共治療31天,患者能獨立行走1km,步態基本正常,視力、語言、寫字等功能均恢複如常人,達到臨床治愈。
2.腦血管出血性偏癱
病例1:患者張××,男性,46歲,河北省孟村縣人。主訴右頭部摔傷伴右側肢體活動完全失靈9天,於1985年11月13日住院。
緣於11月5日淩晨6時乘車外出不慎車翻,將右顳頂部撞傷送當地醫院縫合6針,當時意識清醒未吐,約近1小時後出現右額顳頂部隱痛,惡心頻繁,非噴射性嘔吐胃內容物3次,右側肢體完全癱瘓,言語不清,曾在本縣人民醫院治療8天無效送河北省人民醫院神經科,當時血壓22.6/13.3kPa,表情淡漠,被動體位,記憶力障礙,計算力差(100-7=30),頭右側頂顳部可見一斜行創傷縫合疤痕,約6cm,已愈合,右鼻唇溝變淺,嘴角歪向左側,右麵部痛覺減退,伸舌偏右,右側咽反射減弱。右上肢肌力Ⅰ級,右下肢肌力0級,肌張力略增高,右肌腱反射活躍,腹壁反射減弱,提睾反射消失,雙下肢卡道克征(+)、巴彬斯基征右側(+)、歐本漢姆征左側(+)、右側(-)、頸硬有抵抗。
頭顱CT掃描示左側OM線以上4、5、6層麵基底節區(豆狀核部)有一不規則的片狀高密度影,周圍有水腫低密度帶環繞,多田氏計算血腫量為32ml。
住院診斷:外傷性腦出血(豆狀核區),當時給予20%甘露醇脫水、腦細胞活化劑、維生素C、腦複康、γ氨酪酸等治療30天,肌力恢複緩慢,右上肢肌力Ⅲ級,右下肢肌力Ⅱ級,12月14日開始給予頭針運動區左上1/5、中2/5、下2/5,感覺區上1/5、中2/5、下2/5,並在運動區各分段平齊後0.5cm處各加強針刺1針,並給予常規撚轉治療,每日1次,8次為1療程,間隔休息3天。共針3療程,患者步態接近正常,可獨立行走1.5km,右上肢各方位活動正常。回家3個月後能做一般農活。
病例2:患者劉××,女,43歲,石家莊市方北村人,因失語伴右側肢體活動完全失靈4天,於1992年8月18日由省二院急診來我部治療。緣於8月13日下午5時在活動中突然頭痛,隨之右半身完全癱瘓不省人事,尿瀦留。查體血壓25.9/16.7kPa,神誌模糊,兩眼呆滯,反應遲鈍,不能回答簡單問題,右側瞳孔3.5mm,左側瞳孔3.0mm,光反射存在,眼球各方位活動不靈,雙眼底視乳頭邊緣毛糙,伸舌困難,右側咽反射減弱,右上肢肌力0級,右下肢肌力Ⅰ級,右側肌張力減低,肌腱反射減弱,腹壁反射消失,霍夫曼征(+)、羅索利姆征(+)、右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