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偏癱的中醫中藥治療(二)(2 / 3)

(1)定位:感覺區位於運動區上點與運動區下點以後各1.5cm的平行線上。

(2)適應證:將該線劃分為5等份,其適應證是:①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等;②感覺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③感覺區下2/5治療對側麵部麻木、疼痛、偏頭痛等。

4.舞蹈、震顫區定位與適應證

(1)定位:在運動區前,距該區1.5cm引一平行線即是。

(2)適應證:用於治療腦血管缺血阻塞所導致的舞蹈症或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所致的帕金森綜合征。

(3)一側病變針對側,兩側病變針雙側。

5.血管舒縮區定位與適應證

(1)定位:位於舞蹈震顫區前,距該區1.5cm,引一平行線即是。

(2)適應證:主要治療腦血管性偏癱所致的肢體浮腫,特別是癱側手與足的皮層性浮腫,針刺上1/2治療對側下肢浮腫,針刺下1/2治療對側上肢浮腫。

6.言語2區的定位與適應證

(1)定位:從頂骨結節引一與前後正中線的平行線,從頂骨結節沿該線向後2cm處再往下引3cm長的直線即是該區。

(2)適應證:主要治療由腦血管病變所致的命名性失語。

7.言語3區的定位與適應證

(1)定位:位於耳尖直上1.5cm處,再往後引4cm長的水平線即為該區。

(2)適應證:主要適用於腦血管阻塞或出血所導致的感覺性失語。

8.足運感區的定位與適應證

(1)定位:在感覺區上點後1cm,旁開前後正中線1cm,向前引3cm長的平行線即是該區。

(2)適應證:主治對側偏癱、麻木、足踝活動不利,腰、腿痛等。

9.視區的定位與適應證

(1)定位:從旁開前後正中線1cm的平行線與枕外粗隆的水平線的交點開始,向上引4cm的垂直線即是該區。

(2)適應證: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特別是枕葉阻塞或出血所致的視力障礙、皮質性失盲。

10.衡區的定位與適應證

定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線,旁開前後正中線3.5cm往下引以4cm的直線即是該區。

適應證:主治因小腦血管阻塞或出血或供血不足、小腦萎縮等所導致的平衡障礙,如走路時偏斜或傾倒。

(二)頭針方法、注意事項

1.針刺方法

(1)囑患者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子上,避免精神緊張,以防頭皮過緊,不利於針刺。

(2)備消毒26~32號毫針4~6根,然後將取定的針刺部位進行常規消毒。

(3)針刺時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頭穴,右手持針,針尖緊靠指甲緣,針刺角度應為針體與皮膚成15°~30°角,將針迅速刺入帽狀腱膜下層。角度過小易刺入肌層,角度過大易刺入骨膜而造成患者疼痛。

(4)針刺後沿相應方向刺入1.5~2寸即可,針刺運動區與感覺區時可由上而下采取三針接力刺的方法。

(5)撚針時術者要使肩、肘、腕關節及拇指固定不動,其它四指呈半屈曲狀,然後用食指第一節橈側及拇指掌麵捏住針柄,快速撚轉,如食指勞累後可與中指第一關節橈側輪換撚轉。每分鍾達200~250轉之間即為達標。撚轉7~10分鍾,間隔休息3~5分鍾,重複3次,8天為1療程。

在撚針中,為防止肌纖維纏住針體,可間斷施行提插後繼續撚轉並禁止向一個方向撚針,以避免發生纏針。

2.注意事項

(1)針刺前首先檢查針具,凡有彎曲,針頭有鉤的,嚴禁用之。頭顱有瘢痕傷疤時應避開,潰瘍、感染創傷不宜針刺。

(2)孕婦及顯著高血壓者不宜采用頭針撚轉治療。

(3)腦出血昏迷或急性期腦水腫禁用頭針治療。一般在腦出血20天後,血腫吸收期可施行頭針治療,坐在椅子上定位針刺,然後撚轉前慢慢移向床鋪取仰臥或側位進行撚轉,且禁頭部晃動。

(4)針刺治療後,迅速拔針並給予壓迫針眼及所針刺的方向,以防針眼出血或針刺方位皮下的滲血造成頭皮腫脹。

(5)有多發性腦動脈瘤者不宜頭針。

(6)有嚴重的心肌缺血者應慎用頭針。

(三)頭針治療時機與原理

1.治療時機

腦血管性偏癱是否能留後遺症,患病3個月以內的治療非常重要,特別對患病後1.5個月以內的治療更為關鍵。

在治療腦血管阻塞性偏癱時,一般認為在意識清醒、腦水腫基本消退後即刻施行頭針治療,此時為頭針療效最佳時期。原則上降低顱內壓後無合並其它病變者,運用頭針治療越早,其療效越顯著,患病後7~45天為最佳頭針療效期。

在治療腦出血性偏癱時應待病人意識清晰、腦水腫基本消退或病後20天以後再給予頭針治療,有加速腦血流、促進血腫吸收、加快癱肢肌力恢複的作用。患病後20~90天內為腦出血性偏癱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性偏癱頭針治療的最佳時期。

不論是腦血栓性偏癱、腦栓塞性偏癱還是腦出血性偏癱、腦外傷出血性偏癱等,在患病3個月以內其療效是比較理想的,如將以上腦血管性偏癱治療效果給予評價的話,那就是患病以後1.5個月內為頭針治療效果的黃金階段,患病後1.5個月以後至3個月內是頭針治療的白銀時期。但患病後4~6個月用頭針治療的病人也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2.治療原理

(1)神經係統原理:頭針治療腦血管性偏癱的原理是根據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原理來治療相應疾病的。如大腦前回和大腦後回相對應的頭皮區分別稱之為運動區和感覺區。把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的相對應頭皮區作為頭針刺激區,來治療由該部大腦皮質受損所導致的疾病和病症。如頭皮運動區所對應的大腦皮質的中央前回是對側肢體的運動中樞,則可用來治療該部位受損而導致的對側肢體運動障礙。感覺區對應於大腦皮質的中央後回,是對側肢體的感覺中樞,則可用來治療該部位受損而引起的對側肢體麻木疼痛等感覺障礙。又如小腦的功能是管理平衡及精細動作的,當一側小腦皮質受損時會造成同側肢體的走路偏斜、共濟失調,而小腦皮質的相對應的部位是平衡區,針刺平衡區後可使平衡障礙消失。因此,根據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原理來取定頭針刺激區是焦氏頭針的主要理論基礎。

(2)經絡原理:頭針治療,可用針刺刺激頭部經絡腧穴來調節髒腑和四肢氣血運行。根據這一原理來取定頭針刺激部位是頭針療法的又一理論基礎。頭部是全身經絡非常密集的部位,人體中的經絡之氣都可通過相關經絡集中於頭腦。而頭針又可通過刺激經絡達到調整全身氣血、恢複癱肢功能的作用。事實也證明頭針刺激區有不少與經絡穴位有關。其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取定的頭針刺激區也主要集中在頭部經絡循行路線上。頭針刺激區的主要範圍有不少與頭部經絡穴位的主治相吻合或部分吻合,故焦氏的頭針刺激區與相關的經絡穴位有一定的相關性。

(3)生理學原理:頭針治療腦血管性偏癱不僅與產生定位症狀的皮質區有關還與不產生定位症狀的皮質有關。根據腦皮質功能與血流的關係,可選擇頭針刺激區能激活與增加大腦皮質各區域血流量,並能增加和促進相應部位功能的刺激區。如在腦血管性偏癱時手的功能恢複最慢,此時除針刺運動區中2/5與下2/5外還應繼續針刺上1/5及感覺區等。這樣能進一步增加管理手功能運動區和運動區周圍的血流量,促進和加速手運動功能的恢複。如枕葉阻塞造成視功能障礙時除針刺視區外可增加針刺運動區,這樣可進一步增加枕葉視覺中樞及視放射區的血流量,促進視功能的恢複。

(4)促進腦血流原理:用頭針治療腦血管阻塞性偏癱、腦出血性偏癱均是通過增加腦血流量,改善病灶區缺血缺氧、促進血腫吸收而達到腦功能及癱肢運動功能恢複。臨床腦電圖、腦血流圖也證實了這一點,通過頭針治療後,能使腦電α波指數和電壓上升,並能改善兩側大腦的不對稱性,可使腦血流圖主峰角度銳重搏波加深、波峰增高、上下肢曲折消失。從而使大腦皮質功能增強、病理狀態得到改善、癱肢得到恢複。

(四)相應措施的配合與頭針效果

腦血管性偏癱經頭針治療後效果的好與差、癱肢功能恢複的快與慢與以下諸因素有密切關係:

1.精神狀態

患者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對疾病恢複喪失信心或心情波動較大、急躁對癱肢功能的恢複均有一定影響。故要說服病人樹立使癱肢完全能恢複的信心,尤其在患病3個月內積極配合醫生進行頭針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2.定位與撚轉基本功

定位的準確程度直接關係到癱肢恢複的快慢,故在定位測量的基礎上還應按著頭形的大小和形狀來取定出最佳療效針刺刺激點,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開始頭3次針刺後能使癱肢肌力提高1~2級為最理想定位點,若開始的頭3次治療不能使癱肢肌力發生變化,應重新取定針刺點,待有顯著療效後用紫藥水或紅藥水作一標誌,以避免在以後定位上浪費不必要的時間或造成治而無效、耽誤病情恢複、錯過有效的治療時機。凡采用頭針治療的術者應常年堅持不懈的練習撚針基本功,確實能使針體在皮下旋轉45度並達到每分鍾轉速在200~250轉之間,才能達到頭針治療腦血管性偏癱的理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