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續尾:英雄悲歌 (3)(1 / 2)

漢軍於次年追殺了陳?,其投降的副將泄露了盧綰暗助陳?之事,劉邦派人召盧綰,又派朝中官員前往迎接,盧綰推說生病,又關門回避,總之拒絕前往長安。劉邦聽到了盧綰身邊逃亡之人的傳聞,後來又得到匈奴投降之人的證詞,說張勝在匈奴,為燕國使者,劉邦斷定盧綰真的反叛了,即派樊噲率兵討伐。

盧綰曾是劉邦最親信的將領,他憑與劉邦的私情而受封燕王,應該是感恩戴德,永懷忠誠,但諸侯王被朝廷連連誅殺的嚴酷事實教訓了他,使他更易於接受臧衍所述的道理及其防衛對策。拒絕去長安時,他曾對心腹人士講:“劉氏之外為王的,就剩下了我和長沙王(吳芮),現在皇上有病,屬任呂後,呂後這女人專門找茬子誅殺異姓王和功臣”這表達了他內心深深的憂慮。他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結局,遂采納了臧荼的對策,放開兔子,留兔自重,以便能保持自己獵狗的價值和生命,免遭烹殺。在當時特定的政權體係和客觀環境中,盧綰的行為可能也是一種出於自我保護而不得已的選擇,政權體係中的角色衝突把生來相愛的兩個朋友推到了兵戎對立的地步。劉邦欲施恩盧綰而設法封其為燕王,但燕王之職給盧綰帶來榮耀和尊貴的同時,更給他帶來了無奈和痛苦,這恐怕是他們兩人都沒有想到的結果。

不知是自己感覺缺乏統兵征戰的才能,還是對往日情感抱有希望,盧綰並沒有與樊噲領來攻燕的部隊相對陣。他帶領全部宮人家屬和數千騎兵駐在長城下等待觀望,希望在劉邦病愈後親自進京謝罪四月間,劉邦病逝,盧綰失去了最後的希望,他帶領部下逃入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據說他常遭匈奴人的欺淩,返漢之心未絕,一年多後死於匈奴。又過了七年,他的妻子和兒子逃出匈奴投降了漢朝。

良相難做――精潔者必須自汙

劉邦為漢王後,一直任蕭何為相國。蕭何精明廉潔,又忠貞不貳,他在關中經營多年,功績卓著,深得民心。滅楚後劉邦推他為首功,並賜以帶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殊對待,可謂尊貴非常,恩寵無比。

但在漢朝君臣所處的政權體係中,隻能有一個不變的權力中心,也隻能有一個民心歸附之處。蕭何多年的勤勉努力贏得了民心,但卻導致了對皇室民望的侵奪。蕭何有一次請求在上林苑允許民眾種地,劉邦指稱他受了商人的財物才提此議,借故將其拘禁。後來又對獲釋謝罪的蕭何講“我不過為桀紂之主,而相國為賢相”雲雲。民無二主,天無二日,身處權力高層的政治人物即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也能自發地感悟這一點。

劉邦平定英布反叛時,從外地幾次派人來詢問蕭何的行動,有客人告訴他:“你身為相國,功居第一,難以複加。但你自入關中十多年,深得民心,百姓親附,皇上是害怕你傾動關中”於是給他出了一個解脫的辦法。按照客人的建議,蕭何發放了一些低息貸款,並且以低價強買百姓的田地和房屋,用自汙的辦法敗壞自我名聲。劉邦聽到這些事情,就非常高興。

蕭何不是一個貪財的相國,他曾數次以自己的家產私財佐助軍費,常說:“後代賢,學我儉”但過分謹慎的蕭何必須用自汙的辦法自毀形象,襯托皇家,保證最高當權人的民心歸附,以維持權力體係的平衡。既要勤勉為民,又不能侵奪皇室的民望,蕭何行走在鋼絲繩上,這個賢相做得不易!

壯士群刎――大丈夫寧死不屈

劉邦曾派酈食其說服齊國歸順,韓信又率大軍擊敗齊軍,俘虜齊王田廣,齊相田橫烹殺了酈食其,兵敗後投奔彭越。一年多後漢軍滅楚,劉邦稱帝,彭越被封為梁王,田橫與其部下五百多人逃入大海,居住於島上。

劉邦怕田橫在島上作亂,派人去赦其罪而招之。針對田橫的顧慮,劉邦給酈食其的弟弟酈商下戒令:傷害田橫及隨行人員者滅族!然後再次派使招撫說:“田橫來,大者王,小者為侯;不來,將興兵討伐”田橫遂同他的兩個賓客坐驛車前來洛陽到了離洛陽三十裏處的屍鄉(今河南偃師縣西)驛站,田橫借口見天子前應當沐浴,辭謝使者,停了下來,對自己的賓客說:“當初我與漢王都在南麵稱王,現在漢王做了天子,我卻北麵侍奉他,這恥辱就夠大了”他又顧慮與酈商同朝為臣,內心慚愧,遂自刎而死。劉邦聽到此事,為之落淚,他拜其兩位賓客為都尉,派兩千士卒,以王者之禮安葬了田橫。

安葬完畢,兩位賓客在墓旁挖了個坑,自刎而死,倒進坑裏陪葬劉邦聞訊大驚,急派使者招撫尚在海島上的五百多人。使者到後,五百壯士聽說田橫已死,全都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