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續尾:英雄悲歌 (2)(2 / 2)

賁赫主動結交王姬,未必有淫亂之意,王姬顯然也無私通之情,但英布無端地疑忌他們,遂釀成事故。英布早年犯法受黥,這是一種臉上刺字,再塗以墨的刑罰,他被人們稱為黥布,麵部的痕跡不會消失,一定有不堪入目的麵容。這位尊容不佳的諸侯王,在漂亮的愛姬麵前,似乎有一種內心的自卑,常有愛姬被奪的恐懼,所以在聽到賁赫給王姬送禮並與之宴飲的情況後,竟不知賁赫是為了討好他才結交王姬,一下子就喪失自信,要借助權力來保衛情愛,懲罰賁赫,迫使賁赫走上了背叛自己的道路。

英布與朝廷本也數年相安,但朝廷疑忌諸侯,呂雉將彭越的肉醬分送他們,本想震恐威懾,反而引起了他們的不安和戒備。英布在淮南國的安全防衛本也出於自保的需要,但對朝廷的防衛準備就是對立和反叛的征兆。當賁赫上告泄密,朝廷來人偵察時,英布雖然不明就裏,但做賊心虛,自以為無可挽回,便公開走上了背叛的道路。

英布反叛後,向東擊破劉邦堂兄劉賈的封國,收編其兵,又渡淮河打敗楚軍,後與劉邦率領的大軍相會於會?(今安徽宿縣東南),戰敗而逃。他當年娶長沙王吳芮的女兒為妻,時吳芮的兒子吳臣繼位為王,吳臣使人誘騙他到番陽,在當地一所田舍裏他被人所殺,結束了悲壯的一生。

朝廷與諸侯王的矛盾本來就有,五六年後由於呂雉的參與,雙方的疑忌愈益加深,其衝突有不可避免之勢。司馬遷說,英布的災禍由愛姬引起,疑忌生患。漂亮惹出大是非,其實隻是必然性通過一種偶然事件被引發和表現了出來。

守邊交鄰――不小心弄成了反叛

韓王信是劉邦在楚漢戰爭第二年就封立的諸侯王,滅楚後第二年,劉邦改其封地至太原以北,建都晉陽。韓王信要求都於馬邑(今山西省朔縣),以便靠近邊塞,抵禦匈奴。

前201年秋,韓王信被匈奴大軍包圍,他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謀求和解,劉邦調兵救援,對其與匈奴通使發生懷疑,認為他私通匈奴,懷有異心,並派人責備。韓王信怕受誅殺,乃與匈奴約和,共攻漢軍,他在馬邑投降匈奴,進攻太原,徹底走上了反叛之路。

可能出於對匈奴的偏見,人們總以為與匈奴不能有任何交往。戍守邊境的韓王信在困境中通使求和,按說也是正常的與鄰交往活動,但卻被劉邦認定為私懷異心,終被激反。韓王信通使匈奴,看來隻是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但在一種特定的思想觀念之下,其行為的性質被最高當權者作出了歪曲的判斷,加之朝廷對諸侯王本有的疑忌,韓王信一不留神踏上了沒有退路的反叛之途。

事情發生的第二年,劉邦率軍親征,在平城被圍七天,用計僥幸逃脫,罷兵而回。韓王信遂為匈奴之將往來侵擾邊界,後來還誘說陳?反叛。前196年,漢將柴武與其交戰前寫信相召,說他並無大罪,希望能歸漢求赦,他回信自述罪過,說自己的歸漢就像癱瘓的人盼望站立,眼瞎的人盼望複明一樣,勢不可得,表達了叛漢後無可奈何的心情和對自己一生深深的遺憾。他在參合(今山西省陽高縣南)交戰中被柴武斬殺。

留下兔子――獵狗采取了新對策

盧綰是和劉邦同生同長的好友,在漢軍中最得劉邦親愛。滅楚之後,項羽所封的燕王臧荼因反叛被擊敗俘虜,盧綰旋被推舉為燕王。

前196年,盧綰配合劉邦從東北方向進擊陳?叛軍,同時派部下張勝到匈奴通告陳?之敗,大概是希望匈奴斷絕對陳?的支持。張勝在匈奴那裏見到了臧荼逃亡的兒子臧衍,臧衍對張勝說:“燕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諸侯屢反,兵連不絕。如果陳?被滅,就輪到燕國了。燕國何不放過陳?且與匈奴聯合,使事情留有餘地,這樣就能長久占有燕國”張勝後來將這個道理說給盧綰,盧綰深以為然,就派人到陳?的住地,支持他長期流亡和遊擊,又讓張勝長期留在匈奴互通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