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續尾:英雄悲歌 (1)(2 / 2)

奪取政權的時候,君臣們有共同的敵人,他們齊心協力,互相支持,君主惟恐臣屬征戰攻取的能力不濟;奪取了政權之後,沒有了共同的敵人,雙方成了同一政權體係中各自權力的相互威脅者。保持權力的正常欲望必然使他們之間風聲鶴唳,互相疑忌,君主在雙方的關係中憑借絕對權力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他們惟恐那些有戰勝攻取能力的臣屬,折其羽翼或除其人身符合君主追求權力穩定,保持自身安全的需要。韓信就是這種矛盾、這種機製的犧牲品之一。彭越、英布、陳?等人的命運也是這樣。

韓信曾經為劉邦攻取過半壁河山,又組織和指揮了具有決定意義的垓下之戰,的確是漢朝創建中最大的功臣。但正因為他兵才蓋世,因而在諸侯國存在的國度裏,他又必然成了威脅國家安全最大的隱患。劉邦對他貶王為侯,拘至長安,要害在於除其封地,奪其兵權,仍然給其侯爵的上等人待遇,使他保有居傲自矜的資格,從維持政權穩定的角度看,對他尚不是很壞的處置。

刻薄殘忍的呂雉在劉邦平叛外出之時,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斬殺,並滅三族,實在大大超出了“權力防衛”的範圍。韓信曾在能左右天下政局,影響漢軍勝敗的齊王之位上拒絕了武涉、蒯徹的多次反叛遊說,心中常感念著漢王解衣推食的知遇之恩,不曾猶豫地支持了剿滅楚王的垓下之戰,幾乎為漢室奉送了一個天下,但漢室卻給了他個人遠不及楚將項伯、項佗及一般將士的悲慘結局。而且,一位曾軍威天下,舉世無雙的軍事大家在自己的封國裏被擒拿,又被不睹戰馬的宮中女流所騙斬,陰溝裏翻船,人生的冤屈和惋惜莫大於此。

前197年,劉邦已到了他生命的晚年,朝廷的內部派係開始形成,呂雉為劉邦之後的呂氏政權已籌謀準備。劉邦時期的統兵功臣是呂氏上台的嚴重障礙,呂雉因而加快了誅殺功臣的步伐。繼殺韓信後,同年秋她誣彭越謀反,借故誅之。她對劉邦講:彭越是條好漢,留下他會有後患。她在維護漢朝社稷的名義下為呂氏執政暗作鋪墊,殺戮韓信僅是事情的第一步。

韓信廟的一幅門帖上曾寫著這樣兩句話: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後一句是說當年淮陰城下漂洗的老婦送飯給他,使他生存,而呂雉最終斬殺了他;前一句是說,當年蕭何在漢中追還韓信,將他薦於劉邦,送他踏上成功之路,最後又是蕭何誆騙他入宮被斬。這種“成事也蕭何,敗事也蕭何”的悖謬現象正是最高當權者掌權前後因目標任務不同而在用人方針上發生重大轉折的突出反映。歸根到底,韓信等英雄們是被他們為之獻身的政權體係所屈死。

反叛必究――賓客盈門就是線索

漢將陳?是宛朐(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當年在家鄉反秦起兵,單獨率五百人入關到達霸上,成為劉邦的部屬。曾率一支遊擊部隊平定代地。劉邦認為他辦事很講信用,在前202年擊敗了燕王臧荼之叛後封他為陽夏侯,讓他以趙相的身份統帥監督趙、代的部隊,防守匈奴的部隊都歸他統屬。陳?是滅楚之後嶄露頭角,被委重任的高級軍事將領。

陳?屬魏地之人,他年輕時常崇拜養客數千的信陵君魏無忌,及自己在趙、代任將後,也養了很多賓客,他以平民禮節對待賓客,禮賢下士,卑謙待人,很得人心。有一次他請假回鄉探親,路過趙國,跟隨的賓客有一千多輛車,邯鄲的官舍都住滿了。趙相周昌看到這種情況,就進京向劉邦報告,說陳?賓客眾多,在外掌握重兵多年,恐有變故。劉邦遂派人去調查審訊陳?代地賓客在財物方麵種種違法之事,許多事情牽連到陳?。陳?驚恐不安,派人與叛投匈奴的王黃等暗中聯絡。前197年夏,劉邦父親病逝,朝廷召陳?赴喪,陳?推說病得厲害,就同王黃等人反叛,自立為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