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心講,劉邦對讀書人應該是有所傾慕的。他對張良始終如一的尊崇和對陳平一見如故的愛戴就說明了這一點。立國後他在長安征召東園公、?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四位老人,四人是秦末的著名隱士,他們因為劉邦待人傲慢輕侮,所以逃匿於商山(今陝西商縣東南),不願為臣,被稱為“商山四皓”。得不到的東西顯得愈加寶貴,劉邦以不能征召到四皓深為遺憾。後來他見到四人在東宮侍奉太子劉盈,心中大為震撼,以致於徹底打消了更易太子的念頭。因為劉邦太看重四皓了,不光將其看做附庸風雅的飾物,而且將其視做人心歸附的象征,這都源於他對讀書人的傾慕心理。
六、順勢取勝,天助其成
豁達大度和豪放不羈的性格使劉邦對許多事情都沒有一種強烈的主觀期待,他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度去行事,常常是順勢而為,隨機取功。
榮陽受困之時,他聽取酈食其的建議,準備分封六國之後,以牽製楚軍。已經刻印實施時,張良提出了反對意見,並予以充分說明,他立刻終止此事。建都長安後他反對蕭何在營造未央宮時追求豪華壯麗,但聽了蕭何“非壯麗無以重威”的解釋後又轉怒為喜。在他的心目中,任何事情都不是非如此不可。他慮事不深,性情豪放,沒有感到有什麼應該固執己見,因而能夠接納各種意見,似乎虛懷若穀,從諫如流他的許多決策和用人都是幕僚的意見;他對許多人的赦免都由於他人的勸諫;他對幾位有反叛疑跡的重要功臣降職貶爵而已,在其被他人捕殺後“且喜且憐”;敗逃時寧願將子女蹬下車去,對被楚所俘的父親和妻子不曾急於營救,對這些親屬都生死任之。甚至在西進入關途中,對昌邑、開封、宛城等難以攻克的據點,也願選擇繞道而過的方式,沒有死攻期克的固執和勉強。
帶著無可無不可的心態去處事,他沒有稍多的功名之心,因而從不為功名所累。早年在泗水亭長的職位上以狎侮縣吏們為樂,押送囚徒時見其大半逃亡而無憾,甚至願意釋放囚犯,棄官逃匿。如果沒有秦朝的苛政和陳勝的登高一呼,他必然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逃亡首領,但肯定樂此不疲、不會怨天尤人。反秦的烈火一在大澤鄉點燃,他被沛縣屬吏尋找相召,乘勢走上了廣闊的政治舞台。
劉邦雖然曾仰慕過秦皇的氣度和威嚴,但早年他並沒有做王稱帝的意念。當時奪取了沛縣後,父老子弟欲推他為沛令,他告訴大家:“天下大亂,諸侯並起,如果頭領選得不好,會一敗塗地。”他說自己並非愛惜生命,隻是能力不足,不能保全父老兄弟,希望大家另推可以勝任的人選。後來,隻是因為蕭何、曹參等人個人顧慮太多,劉邦再三推辭不得,才以無不可的態度當上了沛令,按楚俗稱為沛公。前202年打敗楚軍,他在?城泣葬了項羽,還至定陶,諸侯將相們共同推舉他做皇帝,他對大家說:“皇帝的稱號隻有賢德之人才可享有,空言虛語,沒有賢德,就不要勉強了。我不敢承當帝位。”群臣們再三推戴,甚至說道:“大王不受尊號,人們對大王先前的封賞就會疑而不信。”表示對推立皇帝的意見要以死相守。迫不得已的劉邦隻好表示說:“各位一定認為這樣有利國家,那就這樣吧!”遂在?水北岸接受擁戴,築壇登基。
十年前,劉邦在泗水亭長的職位上釋放囚徒,棄職而去,並無欲取先予的機謀和圖取王侯的大略,十年後竟然順乎其理地登上了天下至尊的帝位。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率性做事,順勢而為,但仿佛是天助成功。
漢初的人們都相信劉邦為帝是出於天意,有許多神秘的傳說,其中的一部分被史家所記載:一是說劉邦的母親劉媼曾在大湖岸邊休息小睡,夢見與天神相遇交合,這時雷電交加,天氣昏暗,太公前去尋找她,看見蛟龍盤在劉媼身上,後來劉媼懷孕,生下了劉邦。二是說平時賒酒給劉邦的王老太和武大娘,在劉邦醉臥酒肆時,常看見他上麵有條龍,感到奇怪。每當劉邦來喝酒,當天賣出的酒總要比往常多好幾倍。三是說劉邦釋放囚徒的那天晚上,斬了擋路大蛇醉臥之後,有一位老太婆在斬蛇處哭泣,訴說有人殺了自己的兒子,並解釋說:“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變成蛇擋在路上,現被赤帝兒子所殺,所以哭泣。”大家認為這老太妄言不誠,想給她點苦頭吃,老太婆卻忽然不見了。四是說劉邦逃亡於芒、碭一帶的深山大澤中,妻子呂雉必能一下子找到,劉邦問其原因,呂雉說:“你所隱藏的地方上麵常有雲氣,跟著雲氣走,就能找到你。”又說秦始皇嬴政認定:“東南有天子氣”,因此巡遊東方,借以鎮服,這股氣就與劉邦有關。五是說當時一位名叫甘德的天文占星家曾告訴張耳:“漢王進入關中時,五星會合於東井,東井之宿對應於秦的分野,先到者必霸。楚雖強,後必屬漢。”劉邦入關後範增也說,他看到其所居之處有天子之氣,成五彩龍虎,等等。總之是說劉邦出於龍種,生而不凡,他承受天命,征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