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和多位功臣剖符定封,即把臣屬的功績和爵號封邑寫在符券上,剖為兩半,一半藏在宗廟,另一半交給功臣,以為憑信。符券上有誓詞為:“即使黃河細如衣帶,泰山小如礪石,封國也要永遠安寧,恩澤延及子孫。”功臣們的封地後來並未延續下去,這自有時代之變和各自的原因,但劉邦和他們剖符定封,也是一時的忠誠,他不希望雙方發生互相傷害的事情。淮陰侯被拘長安後行動自由,劉邦與他常從容談論統兵領將之事。梁王反叛跡象暴露後被拘捕,廢為庶人,劉邦已赦其罪,原本對他們並無相害之意。這都是古代君王不易做到的。
做了皇帝的劉邦對他的父親太公仍用家人父子之禮,五天朝拜一次。家臣對太公說:“皇帝雖然是兒子,但是天下君主,您雖然是父親,但卻是臣屬,怎麼能讓君主拜見臣屬呢?這樣做,會使皇帝失去威嚴。”後來劉邦來朝見太公,太公就采用“擁彗迎門”這一極恭敬的禮節,拿著掃帚麵向門戶,倒退著行走,表示自己地位低賤,願為貴人掃清道路。劉邦見狀大驚,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乃尊太公為太上皇。不久他因太上皇思鄉,乃按家鄉豐邑街裏格式改築驪邑(今陝西臨潼縣東北),又遷來豐邑之民,讓與父親同住。父死後稱其地為“新豐”。太公早年並不看好這位劣子,但劉邦並無怨懟和自貴之心,仍力行孝道,這也從一定側麵反映了他的仁愛與氣度。
寬厚氣度和仁愛之心不僅使劉邦得到了更多的成功機會,不僅為漢軍贏得了不小的民眾支持,而且在自古人治的國度裏,一反秦代暴政,消化和緩解了許多社會矛盾,開倡了漢初政治的新風尚。
三、心性機敏,識少悟高
唐人章碣曾寫《焚書坑》諷刺秦王嬴政的焚書之行:“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認為秦朝最終是由劉邦、項羽這些不讀書的人推翻的。項羽少年時曾跟項梁學習兵法,隻是興趣不高,沒有學好。劉邦的確沒有讀書,然而劉邦知識雖少,悟性卻很高。
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張良曾為多人講說兵法,其他人都不領悟,隻有劉邦能理解其中的要義,采納他的計策,張良對人講:“沛公大概是天賦之才”韓信在說明劉邦為什麼善於將將時也認為,劉邦的才能是上天賦予,不是人為可以達到。過人的天賦資質是劉邦能夠統領群雄,戰勝強楚的重要條件。
當年他兵困榮陽時,在北方奪取了齊地的韓信派人前來請示,讓封他為假齊王(代理齊王),以便鎮撫齊國。劉邦打開書信一看,破口大罵:“我受困於此,日夜盼你來協助,你卻想自立為王”身邊坐著的張良、陳平暗踩劉邦之腳,劉邦立即醒悟,繼續大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是真王,為什麼要做假王!”立即派張良去授韓信齊王之印,並征調其軍攻楚。劉邦打開書信時,韓信的使者就在麵前,雖然一時衝動,真情外泄,但他受人一踩,立馬神悟,給無法控製的韓信以更高的滿足,又語氣不變地掩飾了先前的情緒,穩定了北方大軍他曾隔廣武澗與楚軍對陣,當麵數列項羽的十大罪狀,項羽大怒,發弩箭射中劉邦之胸,劉邦受傷身斜,大概是騎在馬上的,他卻以手摸著自己的腳說:“賊箭射中了腳趾”後來在臥床難起的情況下又強忍著巡視部隊,他在關鍵時候以急智掩飾了傷勢,穩定了軍心。項羽曾將先前俘獲的劉邦之父太公置於陣前高案之上,以烹殺相要挾,要求劉邦前來決戰或投降,劉邦當即回答說:“我與你當著懷王之麵結為兄弟,我父就是你父,你要烹殺你父,盼能分給我一杯肉羹。”劉邦以當年兄弟之約為托詞,表麵上若無其事地對待烹父之痛,極大地降低了項羽作要挾之籌碼的價值,最終使項羽感到烹殺太公沒有任何意義。劉邦在這裏的泰然自若比任何緊張的哀痛和搶救都要奏效得多。
劉邦開初反楚時,拉攏趙將陳餘加盟。陳餘提出,漢軍殺掉張耳,他就配合漢軍攻楚。當時常山王張耳被陳餘打敗,已投漢軍,劉邦不願殺掉張耳,又想利用陳餘的力量,於是找到了一個與張耳相像的人,斬其首送給陳餘,換得了陳餘一時的協助。在榮陽與楚軍相持的後期,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因為我們兩人動蕩不定,我願與你決一雌雄,不要讓天下老百姓白白受苦。”劉邦笑著回答說:“我寧願鬥智,不願鬥力。”沒有多少學識的劉邦在拔山扛鼎的項羽麵前始終有一種智能上的優越感,應該是有道理的。當年鴻門宴時,認定自己力量不及項羽的劉邦以種種方式掩飾自己,卑辭求和,最終擺脫了危機,也許他這時就已看透了項羽智識的低劣,開始產生了自己的優越感。
前196年,趙相陳?率兵反叛,劉邦親自征討,到達後他問陳?的將領是誰,當知道幾位將領都是商人出身時,他立即改變策略,用千斤黃金收買納降了他們,迅速平定了叛亂。當年在西進入關途中,張良得知秦國?關守將出身商賈,提議花重金收降獲得成功。十年後,劉邦又把這一方法活用於國內平叛的戰場,張良對其領悟力的高度評價又一次被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