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得道:漢王得鹿 (10)(1 / 3)

善於將將的劉邦對跟隨自己的部屬們都有著深切的了解,對各人的誌趣才智、性格特征以及在重大事情上的行為可能都能了然於胸。他在世時,一直任蕭何為相國,臨終前呂雉問他蕭何死後誰可代相,他說曹參可以。呂雉又問曹參之後誰可為相,他說王陵可以,並對王陵及其後備人選作評價說:“王陵稍嫌憨直,陳平可以協助。陳平才智有餘,但難以獨任。周勃厚重少文,然而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劉邦雖然拒絕對周勃之後的事態作出預期,認為這不是當時所能預料的,但對身邊重要人物的深刻評價和對身後不久國家的重要人事安排還是很正確的。他對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人的評價和預料被後來的曆史事實所證實。了解自己的部屬,才能掌握和駕馭自己的部屬。劉邦在這方麵是做得較好的。

二、丈夫氣度,仁愛心腸

《史記》記述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即是說他喜歡施與、性情開朗、胸有氣度。他在大約三十六歲時去鹹陽服役,望見了秦始皇嬴政,喟然長歎:“大丈夫當如此也!”他仰慕秦皇的地位,希望做一位氣度非凡的大丈夫,同時具有一副與嬴政殘酷暴虐性格迥然不同的仁愛心腸。

劉邦為泗水亭長時,他為縣裏押解囚徒到驪山做苦工,囚徒在半路上逃跑了許多,他估計到達驪山人會跑光,到了豐邑西麵的湖沼地帶,他停下來和大家一塊喝酒,晚上放掉了所有囚徒,對大家說:“各位趕快離開吧,我也從此逃命去了。”秦朝嚴刑峻法,把許多無辜的平民變成囚犯,強迫他們服役,劉邦一定看到了這一情況,對自己所押解的民?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他在發現民?們有中途逃跑的意向時不是嚴加提防,而是完全置自己約四十四歲的個人前程和身家性命於不顧,將民?全部放掉,這不是一般人所能作出的選擇。劉邦的仁愛心腸使這些民?們非常感動,當時就有十多個壯士自願跟他一塊逃亡。劉邦從此拋棄了亭長之職,隱藏於芒山、碭山(今安徽碭山縣東南)一帶的深山大澤之中,直到約四十七歲時在沛縣起兵反秦。

在反秦戰爭中,劉邦與項羽有共同的敵人,兩人在項梁手下也曾合作共事,但項羽攻城後多是全城屠殺,血洗郊野,而劉邦單獨取城常用招降的方式,即便強攻得手,也無屠城的記錄。他沛縣起兵,就是以和平方式取得沛城,當時沛縣縣令閉城堅守,劉邦寫下書信,用箭射入城中,號召城中父老殺令反秦,以保家室。沛縣父老子弟響應了他的號召,避免了拚殺傷亡。在西進入關途中,曾派酈食其去招降陳留縣令,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市)接受了秦南陽郡守所派使者李恢的約降之請,後來又以重金賄降秦?關守將,同時又派魏人寧昌入秦,先後與趙高、子嬰商談招降事宜,入關後和平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劉邦對敵軍的多次招降自然有作戰策略上的考慮,但同時也是一種寬仁之心的體現。秦王子嬰投降後,有的將領主張殺掉他,劉邦說:“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古人並無保證戰俘人權的意識,劉邦是憑質樸的仁愛意識一時保護了秦王子嬰的生命。楚懷王熊心正是看中了劉邦為“寬大長者”,才選定他西進入關,劉邦以此自勉,滅秦戰爭中也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劉邦的軍隊於前207年冬十一月進入關中,他以為自己如約會成為關中之王,遂在當地推行極寬厚的政策。他召集各縣父老豪傑宣告說:“秦法嚴苛,天下苦其久矣。我入關就是為廢除秦朝苛法,現與大家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此外的一切秦法統統廢除。官吏和百姓一切照舊。大家不要害怕!”他派人和秦吏一起巡行各縣鄉,告諭百姓。還封存了秦朝的財物府庫,退軍於鹹陽東邊的霸上,表示要等諸侯到來製定共同的約束規範。劉邦的這些措施使關中之民非常高興,他們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劉邦又一再謙讓不受,說:“倉庫糧食很多,夠用,不要讓大家破費。”人們更加高興,希望劉邦能做秦王。一月以後,項羽率眾諸侯入關,劉邦終被封於巴蜀為漢王,但秦民對劉邦的短期施政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這成為漢軍後來還定三秦,取關中之力支持對楚戰爭的雄厚的民眾基礎。他的仁愛之心得到了關中百姓豐厚的報償。滅楚後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西北),他見蕭何營造的未央宮非常壯麗,於是怒而責問:“天下爭戰動亂多年,為什麼要這樣過度耗費?”其珍惜民力、寬厚施政的心情是始終一致的。

滅楚之後,劉邦貴為天子,掌握著臣民的生殺予奪,但他並未濫殺無辜,亦常有慈悲之心。他在洛陽招降入海居島的齊相田橫,聽說田橫在三十裏之外的屍鄉(今河南偃師縣西)愧疚自刎,不禁流淚感歎,後派兩千士兵以王禮厚葬。他受諫赦免了曾數次窘困自己的楚將季布,親自召見後拜其為郎中。對曾說服齊王韓信反叛的蒯徹免於追究。甚至項羽死後,他仍以魯公之禮葬之於?城(今山東平陰縣西南東阿鎮),為其發喪,灑淚而去,對這位曾與自己共事和為敵的楚王表現了深切的同情;他還一反株連慣例,對項氏宗族免而不誅,又封所俘獲的項襄、項佗等人為侯,賜姓劉,加以保護。他對違令祭祀叛臣彭越的梁大夫欒布和謀刺自己未遂的趙相貫高赦而不戮,也曾赦免了一大批受陳?煽動和脅迫而參與反叛的趙、代官吏,表現了寬大為懷的非常氣度。到晚年病重期間,他安排人為秦始皇嬴政、楚隱王陳勝、齊?王田地、趙悼襄王趙偃、魏安?王及信陵君魏無忌等守墓,對這些絕了後代的名人給予了他所認定的最大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