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原本封韓成為韓王,但因惱恨韓司徒張良隨漢,未遣韓成歸國,將其帶至彭城,不久貶其為侯,旋又殺掉。聽說韓王信來攻韓,就讓自己的故舊好友鄭昌為韓王,堅守韓地。韓王信率軍與鄭昌交戰取勝,迫使鄭昌投降。遂被劉邦立為韓王,他仍隨劉邦作戰。
前204年,劉邦在重圍中設計逃離榮陽,讓韓王信、周苛等人堅守該城。楚軍破城後,韓王信降楚,不久又逃脫,重新歸漢,劉邦再立他為韓王,他跟隨劉邦,直到滅楚。
韓王信領有潁川郡,在今河南省許昌、禹縣一帶,治所為陽翟(今河南禹縣),劉邦認為其轄地為用兵之處,次年遷調他領太原以北,讓他防備和抵禦胡人,建都晉陽。韓王信報告說:“轄地領有邊界,匈奴經常侵入,晉陽離邊塞較遠,請求以馬邑作國都。”征得劉邦許可,韓王信遂遷都到馬邑(今山西省朔縣)。
韓王信自隨劉邦以來,獻言反楚、戰勝鄭昌、被俘逃歸、遷都馬邑,均顯示了他一定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克敵製勝的作戰才能和對漢室的高度忠誠。他被劉邦認為有雄才武略,因而是漢室所封的第一個異姓王。他的諸多行為促進了反楚戰爭的進展,對漢朝立國時的北境穩定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九、盧綰:生而附驥,受寵為王與帝共榮
漢軍中最受劉邦寵愛的將軍當是盧綰。
盧綰是豐邑人,與劉邦同裏。他們的父親很要好,兩人又同一天出生,一塊兒玩耍長大,也非常友好。裏中的鄉親們曾抬著羊、酒祝賀兩家同日生男,後來又再次用羊和酒祝賀兩個兒子相親愛。劉邦為平民時,避官外出躲藏,盧綰也跟隨他東奔西走。
劉邦在沛縣起兵,盧綰以幕僚的身份相隨。到了漢中,被任將軍,經常在內廷陪伴劉邦。東擊楚軍時,盧綰以太尉身份隨從,出入劉邦的臥室,吃穿用等各類賞賜,群臣沒有誰能趕得上,即使蕭何、曹參等人也隻是因事召見,至於親近寵愛,則趕不上盧綰。盧綰曾被封為長安侯,長安即是秦時鹹陽。
前202年滅楚之後,盧綰受命帶領一支軍隊與劉邦的堂兄劉賈一起,討伐臨江王共尉,他是項羽當年所封的臨江王共敖的兒子,父死子繼而為王。盧綰率漢軍擊破了共尉,數月後又隨劉邦北擊燕軍,俘虜了燕王臧荼。
劉邦早就想封盧綰為王,隻是怕群臣不滿而埋怨。臧荼被俘後,他下詔給將相列侯們,讓選擇群臣中有功的人做燕王。大家知道劉邦想封盧綰,就說:“太尉長安侯盧綰經常跟隨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為燕王”劉邦遂下詔,封盧綰為燕王。
盧綰的軍功不是很多,但他生而附驥,最受寵愛,在漢初諸侯王中無人可及。盧綰受封為王,與他個人命運的偶然性相關,同時也反映了滅楚後彌漫漢室的一種裙帶風氣。
十、婁敬:深謀遠慮,劉漢王朝的社稷之臣
齊人婁敬在漢軍滅楚後以戍邊之卒的身份求見劉邦,他屢次建言,慮遠謀深,對漢室戰後的政局穩定和帝業興盛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婁敬第一次見到劉邦,向他提出了建都關中的建議。婁敬認為,漢有天下和周室不同。周是自後稷開始世代積德,八方仰慕而有天下,漢室則是靠武力征營,因而不能效東周以洛陽為都。關中倚山臨河,四塞為固,且天府之地,兵源充足,對天下具有“扼其喉而拊其背的戰略優勢,因而漢室隻宜在關中建都”
劉邦及其群臣都是關外之人,不想遠去關中。他們都說東周在洛陽數百年,秦在關中兩代而亡,認為洛陽勝於關中,不如建都洛陽。劉邦猶豫不定,後來張良明確支持婁敬的意見,劉邦當日駕車西去關中建都。建都關中,漢室由此占據了天下最為優越和富庶的戰略之地,立足牢靠,根本穩固,為後來擊破諸侯王反叛、平定七國之亂和保持天下政局穩定創造了重要條件,其對漢朝促進發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劉邦接受了婁敬的建議後說道:“本來提議建都關中的是婁敬,‘婁’就是‘劉’。”他借兩字的近音作發揮,賜婁敬皇室之姓,以示恩寵。自此婁敬被稱為劉敬。劉邦還拜他為郎中,號為奉春君,表示為漢朝送來興盛之春。
劉敬的第二次建議是前200年劉邦北征匈奴時,大軍到了晉陽,劉敬偵察判斷敵情,勸阻漢軍不要出擊。當時劉邦派出十多批使臣了解敵情,回來都說匈奴兵弱馬瘦,可以進攻。劉敬回來報告說:“兩國相攻,本應炫耀示長,但我卻隻看到羸馬老兵,這是故意顯示虛弱,必然埋伏奇兵以待我軍,我認為不能出擊。”當時漢軍已越過勾注山(今山西省代縣西北),二十多萬軍隊已經出動,劉邦聽了劉敬之言,發怒大罵,讓人囚禁他押送廣武(今山西代縣西南),劉邦進軍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被匈奴出奇兵圍困於白登山上,幾不能脫。用了陳平的奇計,七天後才僥幸逃出。事後劉邦深感劉敬的先見之明,給他增邑兩千戶,封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劉敬在這裏並未見到匈奴的伏兵,但匈奴向來兵強馬壯,使者卻隻見到羸弱疲憊的兵馬,這種有意示弱的現象必然隱藏著極大的險機。他是從周密的判斷中得出了不能出擊的結論。事實也說明了劉敬這次理性判斷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