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得道:漢王得鹿 (9)(2 / 3)

匈奴數度犯境,漢朝君臣深為憂慮,劉邦向劉敬討問主意,劉敬於是提出了又一條重大的“和親”之策。劉敬認為,匈奴兵強,不可以武服;但其教化不深,也不可用仁義感服,要想辦法讓其子子孫孫做漢朝的臣子,就應把漢天子的嫡長公主送給冒頓單於為妻,贈給厚禮。冒頓慕其厚禮重幣,必立公主為閼氏,生子為太子,將來就是漢帝外孫為單於,外孫是沒法和外祖父平起平坐的。這樣,不用作戰就能使匈奴臣服。劉敬又強調說:“陛下如果不能送去嫡長公主,而讓宗室之女或後宮詐稱公主,對方會知道,不肯尊重和親近,是沒有益處的。”劉邦同意劉敬的建議,準備派魯元公主去,但呂雉日夜哭泣,並不情願,劉邦隻好選了一個皇族之女冒稱嫡長公主,嫁給冒頓單於,派劉敬去締結和親盟約。

這次和親正如劉敬所料,因為送去的是冒稱的嫡長公主,並未達到極好的效果。但劉敬在對“蠻夷”傳統的武征和德服兩種方式之外,別出心裁地找到了另外一種獨特的臣服之方,以期達到不戰而屈人的長遠效果。用放棄公主個人在婚姻上的自我選擇為代價,換取兩國的親善和好與對方的棄擾臣服,在兩國文化差異較大,不能實現深度溝通,而又想自我保持上國尊嚴的時代和國度,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好的思路。後來漢唐的君主多次嫁女和蕃,就是受劉敬和親之策的啟發。此策成了中國曆史上一條重要的交鄰策略,其意義和影響都非常之大。

劉敬自匈奴和親歸來,說他發現匈奴的有些部落離長安僅有七百裏地,輕騎一日一夜即可到達秦地,於是向劉邦提出了第四條重要建議:讓把關外六國的大族強宗遷至關中,充實關中人口。平時可以防備匈奴;關外有變,可以率領東征。他認為這是“強本弱末之術”。劉邦深表同意,派他把關外十多萬人遷到了關中。劉敬的這一移民建議得到實施,對加強中央政權,削弱地方勢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劉敬是一位眼光遠大,思想深邃,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所提出的建都、和親與移民三策都作用重大,影響深遠。阻止出擊匈奴之議被劉邦當時棄置,即有平城之困。他的所有建議都包含著出色的智慧,體現著當時人們對相關事情認識的最高水平。

劉敬也是一位樸實無華、忠誠直率的人。他於前202年自齊地去隴西(今甘肅省東部)戍守,經過洛陽時聽說劉邦正在城中,就放下車輅,穿著羊皮襖,見到同鄉人虞將軍,讓他引見劉邦,說有事情相談。虞將軍要給他換身新衣,他拒絕說:“我穿的是錦衣,就以錦衣去見;穿的是粗布衣,就以粗布衣去見,不願意更換衣裳。”終於穿羊皮襖去見劉邦。在他看來,麵對君主應該拿出自己的本來麵目,任何華美的扮裝都有虛詐之嫌。正是懷著這樣的心理,他才在關鍵的事情上敢拂眾人之意,獨獻興邦之策,甚至不惜逆鱗犯威。他心有所想,口必有達,胸無所藏,表裏如一。在劉邦稱帝後,朝中逢迎之風上升的時候,這種獨立思考、坦誠直率的人格尤其可貴。

劉邦:江海善下,故能為百穀王

受陳勝大澤鄉起義的鼓舞和推動,秦沛縣泗水亭長劉邦於前209年秋在沛縣起兵反秦。這支隊伍不久投奔項梁,後來受楚懷王熊心的派遣向秦都關中進軍。當項羽率義軍與秦軍主力決戰巨鹿時,劉邦在西進途中迫降宛城,攻占武關,於前206年十月入關滅秦。項羽入關後分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之地。劉邦不甘屈居蜀漢之地,數月後再奪關中,率兵東進,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最終以劣勢之軍反敗為勝,滅楚稱帝,建都長安,建立了西漢王朝。

劉邦是沛縣(今江蘇省沛縣)豐邑中陽裏人,其出生時間史籍未能記載,學界推斷傾向於為前256年。他最初沒有名字,做了皇帝後取名為“邦”。早年按兄弟排行伯、仲、叔、季的順序,因為他排行最末位,故稱劉季。前209年起兵後被稱沛公,前206年後被稱漢王,前202年後為帝。

劉邦軍隊是楚漢戰爭的勝利者,也是反秦鬥爭最大的贏家。他們在逐鹿中原的較量中能夠得手,不僅昭示了漢軍英雄們對敵拚爭的神勇智略,同時也表明了劉邦統領群雄的成功。

一、善於將將,駕馭群才

劉邦本人並沒有過人的文韜武略,他的成功主要在於能發揮和利用眾人的才能,將其統一於自己所倡導的事業上。反楚鬥爭剛一結束,他在洛陽南宮置酒相慶,席間君臣們談起漢軍能夠戰勝楚軍的原因,劉邦不認可臣屬對他個人的其他讚譽,他自己總結成功的原因說:“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鎮服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不絕於道,我不如蕭何;統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位是人中之傑,都能為我所用,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劉邦後來與韓信談及各人的統兵之才,韓信也對他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即認為劉邦善於統馭將領。兩人的說法都涉及到了事情的關鍵之處。

在秦末亂世,群雄蜂起的時代,許多有降龍伏虎之才的英雄們都願意在曆史的舞台上一顯身手,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劉邦所領導的反秦滅楚,平定宇內的事業,為眾多英雄們提供了發揮作用的場所。正因為劉邦本人沒有什麼過人之才,也沒有過分的自負,因而在整個團隊中對投身事業的群賢們充分信任,言聽計從,使他們在這裏找到了個人事業的真正落腳點。尤其是在楚漢相爭,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輕薄和疑忌人才的情況下,劉邦親信賢能的方法一時造成了眾鳥投林,百溪歸江之勢。隨從劉邦沛縣起義的人物並不很多,韓信、陳平、張良、英布、叔孫通、周殷等,幾乎都是由強大的楚軍一方投奔而來。張耳、彭越、韓王信、酈食其、王陵、陳?等,都是經過比較而選擇投身於弱小的漢軍。他們不傾慕楚軍的勢力,而是向往漢軍中才智得以施展的環境。張良本是為韓報仇,被通緝捉拿的秦罪犯,陳平原是有誌天下,生活受困的貧家子弟,韓信曾是自負極高、衣食無著的流浪人,劉邦給了他們個人生存的尊嚴和價值實現的滿足,他們自然為漢軍的事業竭忠盡智,因為這同時也是他們個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