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哈對劉邦最重要的一次特殊幫助是強闖鴻門宴,麵折項羽,幫助劉邦虎口脫險。當時劉邦為緩解與項羽軍隊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戰爭氣氛,與張良來鴻門赴宴,麵見項羽,欲解釋情況。楚謀士範增安排項莊舞劍,欲擊殺劉邦於宴席間。在緊急關頭,張良出軍門,告訴心急等待的樊哈:“項莊拔劍起舞,用意常在沛公,情況非常危急。”樊哈聽說後,懷著拚命的決心,帶劍持盾直闖軍門,衛兵們交叉著矛戟,阻止進入,樊哈側盾一擁,撞倒衛士,乘勢闖進,掀開帷帳,站在東邊,他眼瞪著項羽,頭發豎起,眼角幾乎進裂。項羽打聽了他的姓名和身份,賜以酒肉,他立而暢飲,把得到的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劍切碎而食。項羽見其豪爽雄壯,欲使再飲,樊哈借酒發揮,痛陳胸臆:“我死都不怕,還怕喝酒!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無數,天下皆叛。沛公如約破秦,守關以待,勞苦功高,未見封賞,而聽小人之言,欲誅有功之人。這是秦朝滅亡之路,不是大王您可以效仿的。”樊哈懷著拚死的念頭闖入宴席,在緊張肅殺的氣氛中,他發指眥裂,不及縟禮,借著酒氣酒膽,酣暢淋漓地陳述了劉邦的委屈,把劉邦赴宴時的滿腹語言痛快地倒了出來。項羽本質上是一武將,從樊哈的外貌特征、飲酒啖肉和言辭陳述上,看到了自己特別欣賞的壯士豪氣和直露性格,因而聽了樊哈向自己這番不無指責的議論,非但沒有怪罪,反而恭敬地賜其席坐。他沒有應對回答,表明他當時已接受和認可了樊哈之言。
樊哈受禮讓坐於張良之側,劉邦如廁時他跟出來,力勸劉邦不辭而別,認為“如今人家為刀俎,我們為魚肉,有什麼可告辭的?”最後跟隨劉邦從驪山下一小道脫身返回霸上漢營。正是樊哈在鴻門宴上的所為,最終打消了項羽誅殺劉邦的想法。司馬遷認為,當天若無樊哈闖入營中責備項羽,沛公的事情就很危險。
樊哈是劉邦的心腹之臣,由於他妻子呂?與呂雉的姊妹關係,後來可能陷入了呂氏之黨。有人對劉邦說:“樊哈在皇帝去世後準備將戚夫人和趙王如意一幫人誅盡殺光。”因為觸動了劉邦最痛的神經,劉邦當即下詔讓陳平持劍將其斬殺於軍中。權高勢重,結於呂氏,為人所嫉,是他晚年致禍的根本原因,隻因為陳平的多慮和劉邦的早逝使他僥幸脫身。前189年樊哈去世,被諡為武侯。這位沛縣的屠狗之徒,草莽無謀,但附驥之尾,征戰多年,餘勇可嘉,終也成名於世,不枉此生。
四、周勃:功在安劉,高祖早有預言
周勃也是沛縣人,他的祖先原在卷城(今河南原陽縣西南),後來遷至沛縣。周勃早年以編織葦席為生,又常常給人辦喪事時吹簫,後來成為拉強弓的勇士。
劉邦起事時,他以中涓身份從軍,是劉邦的侍衛官。他隨劉邦東征西戰,入關滅秦。劉邦到漢中時他被任命為將軍,參加過還定三秦,東出函穀關的戰鬥,曾經受命守衛?關,又曾守衛敖倉,保衛漢軍的後方安全和糧草儲備,參加過垓下之戰。
滅楚之後,他駐軍洛陽,後來數次隨劉邦出征,平定過燕王臧荼、韓王信和代相陳?的反叛,還代樊哈為將,與灌嬰率兵討伐燕王盧綰。攻下薊縣(今北京市西南),追至長城。
史籍對周勃的戰績有所記載,他軍功頗豐,被封為絳侯,八千戶食邑,在今山西絳縣。像其他幾位武將一樣,周勃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但很少有獨自運籌指揮的經曆。
周勃為人質樸敦厚,不愛好文辭禮節,每次召見儒生和說客,自己坐在尊位命令道:“快給我說。”足見其不好禮節的質樸性格。劉邦臨終時交代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周勃也。”認為他穩重厚道,缺少文才,並對他安定劉家天下存有高度預見。
因為劉邦生前認為周勃可囑托大事,按照他的吩咐,周勃平定燕地後還朝,就以列侯身份輔佐新帝劉盈。六年後朝廷又置太尉官,任周勃為太尉,負責軍事。周勃後來在太尉任上除亂安邦,對西漢的政局穩定起了極大的作用。
五、灌嬰:年輕布販,功成居三公之位
漢軍中曾組建了一支由灌嬰率領的騎兵部隊,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灌嬰早年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縣南)販布,劉邦初期攻城略地,還軍碭縣時,灌嬰以中涓身份投降。他跟隨劉邦入關滅秦,進入關中,因作戰勇猛,屢有戰功,職位不斷升遷,曾為負責警衛的郎中和在君王身邊管理傳達的中謁者。在反楚戰爭中,他參與過關中爭奪戰,後來又東出臨晉關,擊降殷王司馬印,數破楚軍,被封為列侯,號昌文侯。漢軍彭城之敗後他擊破幾路叛軍,隨劉邦在榮陽守戰。
漢軍榮陽拒楚時,楚軍騎兵很多,劉邦想在軍中選擇騎兵將領,大家都推薦熟悉騎兵的原秦軍騎士李必和駱甲,兩人當時為漢軍校尉,他們對劉邦說:“我們原是秦國人,恐怕得不到士兵信任,請選擇大王身邊善於騎射的人,我們願意輔佐。”灌嬰當時年輕,但作戰勇猛,劉邦任他為中大夫,讓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率領郎中騎兵作戰。這支騎兵部隊曾承擔了在楚軍後方斷其糧道、伏擊楚騎和護送劉邦等任務。
前204年,這支郎中騎兵部隊被劃撥在左相韓信屬下,灌嬰參加了韓信的攻齊之戰,取得了俘虜齊相田光、斬殺楚將龍且等一係列勝利。韓信為齊王後,灌嬰單獨率軍掃清魯北,又南下睢河,擊破項聲等軍,包圍彭城,俘獲楚上柱國項佗。灌嬰與劉邦的軍隊會師頤鄉(今河南省鹿邑縣東),曾在陳下擊破項羽之軍,迫使項羽退兵垓下。
垓下之戰後,項羽率八百騎突圍而出,灌嬰帶領五千漢騎追殺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楚軍已剩二十八騎。項羽不渡烏江,被灌嬰騎兵圍困後自刎。灌嬰接著收編了楚軍數萬部隊,攻取了周圍城邑,旋即渡江而東,平定了吳郡、會稽等江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