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出口無贅詞。這種人出口成章,但是句句無贅詞,交談中始終掌握總的核心。這種人並不多見,他自己有什麼嗜好,絕不到處瞎吹,也絕不會胡亂批評別人。其腦筋靈巧,工作能力強,前途大好。
出口無廢詞的人,一般而言,屬於不說便罷,一說起話來就口若懸河,這種人善於賣弄三寸不爛之舌,論實力,往往是微不足道,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善於掩飾自己的無能。說得多,做得少(有時候,做了也等於沒做--效果很差,或是錯誤百出)。推卸責任是他的看家本領。
另外,還有一種出口無贅詞的人。他們不善言辭,說起話來木木訥訥地,光看外表,還以為是個無能之輩,實則不然。他們善解人意,絕不讓人難堪。個性正直,言行一致。少說多做,而且所做的事都有板有眼,績效彰顯。
談話的口語:平常口頭禪,映射品性
一位知名人類行為學家曾說:“人類有兩種表情,一種是臉上所呈現的表情,另一種是說話時傳達給對方的信息。”可見,語言是人類的第二表情。而語庫中使用率和重複率較高的口頭語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由於習慣而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它具有某種心理投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說話者的內心世界。
口頭語所暴露的,常常是心理和思維的慣性,下麵僅對常見的一些口頭語進行介紹。
1.“憑什麼呀”
無論大事小事,公與不公,有些人都會附上句“憑什麼呀”。
事情不該是這樣的,但卻這樣發生了。或出於心理失衡,或基於憤世嫉俗,總之,就是看不慣那些與意願相悖的事,並以重複出現的這句口頭語來鳴不平,緩解鬱悶。這種人正直,卻有幾分神經質。苛刻,但不一定專門針對你。對公平和特權十分敏感,“憑什麼呀”,其實是在訴苦,抑或是在控訴,典型的“憤青”情結。
2.“不靠譜”
老是把“不靠譜”掛在嘴上,事事擔心,覺著“人人不靠譜”“事事不靠譜”,實際上是主觀在“懷疑一切”。隻是他們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並非事事都真的可疑,可疑的隻是他自己。因為不確信結果,所以就懷疑一切,這不是防微杜漸,而是為不自信和不敢承擔結果找托詞。這種人多疑、苛刻,既求細節又重結果,容不得半點差錯和不順心,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很多時候,他們顧慮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很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往往把一些意外的因素主觀地歸結到他人身上。
3.“事情不是這樣的”
“事情不是這樣的”,這句口頭語是特別提醒,它告訴大家,下麵我要講自己的觀點了。無論正規場合,還是私下聊天,他都非常害怕自己被忽略,因此總是想通過否定別人來突出自己,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出其自我認同相對較低。這種人有主見,任性,同時也很脆弱。很多時候,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未見得有多難相處,隻要給予必要的尊重,他就會返還給你加倍的熱情,把你當成忠實的合作夥伴或知心朋友。
4.“我暈”
相信這句口頭語,會讓很多人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無論MSN在線,還是在職場,或是私下聊天,“我暈”都隨處可見。別人幫她遞錯了東西,“我暈”;聽到她不知道的八卦,“我暈”;被人恭維,“我暈”;車鑰匙沒帶,“我暈”……
任何時候,隻要事情不是預計和想象的那樣,都會“暈”。其實問題一般沒那麼嚴重,但總是習慣於在潛意識裏誇大成像,並在表露於口頭語的誇張情緒中反映出來。
這種人活潑,坦誠,不隱諱個人感情,但容易意氣用事。一句“我暈”,將所有的人和事一視同仁,等量齊觀。所以,他們善於從廣度上發現問題,但不擅長從深度上思考問題。
5.“好呀好呀”
或許是他們壓根就沒想過要去拒絕別人,也或許是他們不善於說“不”,總覺得拒絕是件害羞或不好的行為,因此,無論分內分外之事,都習慣性地“好呀好呀”。這種人性格爽朗,熱情大方,內心善良,待人接物比較隨和。但在很多事情上缺乏主見和立場,給人感覺是個“老好人”。他們的性格也會給一些愛占便宜的“壞人”有機可乘,更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負擔。
6.“你先聽我說”
他們非常在意自己的看法,而一個“先”字,表露出他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總之,他一方麵希望別人重視、尊重他的意見,另一方麵又在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誤解。這種人自信心控製欲強,自認能將對方說服,令之相信。溝通中將別人打斷,或不讓對方說話,又表明他的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
7.“不信咱打賭”
假如某人的口頭語經常表露要跟你打賭,並不證明他一定有把握,因為這類人有時更易相信僥幸。假如中獎率與車禍比率差不多,他寧願相信中頭彩,也不願相信自己會遭車禍。
這種人自信,敢於冒險,但有時盲目樂觀,對負麵結果估計不足。其固執己見,認定的事情一般人很難扭轉。他未必好賭,但“賭徒”心理時常會左右他做出不恰當的決策和舉動,讓事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經常使用如“嗯……還有……”“這個……”“那個……”的人,表示他的話不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無頭緒,思緒無條理。但即使同樣使用連接詞,談話中經常使用“但是……”“不過……”的人,一般可以認為其思考力較強。當他們在講話時,腦子裏還會浮現相對語以資過濾求證。所謂能言善辨、頭腦敏銳的人,就是指此類人。但是如果此種語調反複出現多次,其理論也隨之翻來覆去,迫使對方緊隨不舍,不知不覺中被牽著鼻子走,失去了招架之力。經常使用這種表現手法的人,說話辦事都比較小心謹慎,一般情況下不會招惹是非,是個好好先生。也正是因為如此,說話難免時斷時續,隻好在重新整合之時,才可以繼續下去。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經常連續使用“果然”的人,多自以為是,強調個人主張,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比較強烈。
經常使用“其實”的人,自我表現欲望強烈,希望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大多比較任性和倔強,並且多少還有點自負。
經常使用“最後怎麼樣怎麼樣”之類詞彙的人,大多是潛在欲望未能得到滿足。
經常使用“確實如此”的人,多淺薄無知,自己卻渾然不覺,還常常自以為是。
經常使用“我……”之類詞彙的人,不是軟弱無能想得到他人的幫助,就是虛榮浮誇,尋找各種機會強調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經常使用“真的”之類強調詞彙的人,多缺乏自信,唯恐自己所言之事的可信度不高。可越是這樣,結果往往不如其意。
經常使用“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命令式詞語的人,多專製、固執、驕橫,但對自己卻充滿了自信,有強烈的領導欲望。
經常使用“我個人的想法是……”“是不是……”“能不能……”之類詞彙的人,一般較和藹親切,待人接物時,也能做到客觀理智,冷靜地思考,認真地分析,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不獨斷專行,能夠給予他人足夠的尊重,反過來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
經常使用“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的人,多思想比較單純,愛意氣用事,情緒不是特別穩定,有點讓人捉摸不定。
經常使用“絕對”這個詞語的人,武斷的性格顯而易見,他們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知之明感太強烈了。
經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現自己的強烈欲望,隻能自己是主角,自己發揮。但對他人卻缺少耐性,很難做一個合格的聽眾。
喜歡使用名人的用語和典故的人,一般來說大部分都屬於權威主義者。
經常使用流行詞彙的人,熱衷於隨大流,喜歡浮誇,缺少個人主見和獨立性。
經常使用外來語言和外語的人,虛榮心強,愛賣弄和誇耀自己,也是一個用語言掩飾自己弱點的人。他這樣做,無非是加強說話的分量,同時也表示自己的見多識廣,來抬高身份和擴大自己的影響。
經常使用地方方言,並且還底氣十足、理直氣壯的人,自信心很強,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個性。
另外,口頭語經常掛在嘴邊的人,大多辦事不幹練,缺乏堅強的意誌。有些人說話時沒有口頭語,這並不代表他們從未有過,可能以前有,但後來逐漸地改掉了,這顯示出一個人意誌力的堅強和追求說話簡潔、流暢的精神。
若想通過口頭語更好地了解和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與人交往中仔細、認真地揣摩、分析,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