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如何瞬間識人之說話言談(2 / 3)

不提出自己的想法,隻是附和別人或順著別人話題的人,大多性格寬厚並且能體貼別人。

過分使用客套話的人,心裏存有戒心。在人際交往中,恰當地使用客套話是必要的。但如果兩人的關係原本就相當好,一方卻突如其來地說些客套話,則說明其“心中有鬼”或另有圖謀。同時,使用過度謙虛的言辭,表示此人有強烈的嫉妒心、企圖、輕蔑或戒備心等等。

相反,故意使用粗話的人,其實是想與對方拉近心理距離,或者希望自己占於優勢地位。

有的人喜歡經常散布一些所謂的內幕消息,讓別人聽了以後感到忐忑不安。其實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滿足一下他們不甘久居人下的虛榮心。他們並不是心地太壞的人,隻要被壓抑的虛榮心獲得滿足之後,天下也就太平了。

與人談話時,一些見識淺薄、沒有心機的人就會很容易地把自己的不滿情緒傾訴給人聽。對於這種人,隻需當做一個普通朋友就行了。

假如和對方相識不久,交往一般,而對方就忙不迭地把心事一股腦兒地傾訴給你聽,並且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樣,這在表麵上看來是很容易令人感動的。然而,轉過頭來他又向其他人做出了同樣的表現,說出了同樣的話,這表示他完全沒有誠意,絕不是一個可以深交的人。

經常談論各種現象和人際關係的人,可能他自己在這一方麵頗有心得。

不願意對人指手畫腳、進行評論的人,偶爾在不得已的時候會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當麵與背後的言辭也多會基本保持一致,這說明這個人是非常正直的和真誠的。

對他人的評價表麵一套,背後一套,當麵奉承表揚,背後謾罵、詆毀,表明這個人是極度虛偽的。

有些人不斷地指責他人的缺點和過失,目的是通過對比來證明和表現自己。

說話的動作:心靈伴舞,訴說意圖

人說話時手上都會做點小動作,這些小動作也能泄露其心思。美國《肢體財富》列舉了最常見的五種手部動作。

說話時不時地用手遮住嘴巴,通常這類人心性懦弱、內向拘謹,無法與人分享內心的秘密。另外,有些女人喜歡用手背遮住嘴,表示她對麵前的人有好感。倘若這個動作頻頻出現在男人身上,則表明他有點“娘娘腔”。

說話時用手不斷摸鼻子,就可能在撒謊。人在撒謊時鼻部組織會因充血而膨脹擴大,說謊者會因鼻子發癢而不斷觸摸。

說話時用手摸眼睛。有統計發現,一般人每小時至少摸一次眼睛。如果說話時不斷摸眼睛,有兩個意思:一是感到很疲乏;二是不同意對方觀點,想發表意見。

說話時抓頭發或摸耳朵。說話時喜歡這樣做的人通常心思超級細膩,甚至有些敏感。有時別人認為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他們看來卻是大事。

說話時手指放在兩唇間。這可能說明他在一邊仔細思考一邊說話,而不是信口開河。

說話的方式:能說會道,演繹個性

語言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有重大的影響。語言也是自我表現的一種手段,能反映一個人的各種曲折的深層心理。

分析一個人的內在表現時,他的潛在欲望不但隱藏在話題裏,也存在於話題的展開方式上。

喜歡傾聽別人談話的人,其表現是支配者的形象。這種人談話從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關自己身邊的人,他們的話題反而是涉及別人的一些瑣事,或對方的隱私秘聞,甚至對對方的一舉一動或每條花邊新聞都捏著不放手。隻要關於別人的私事,即使對方跟他並不熟悉,而他卻非常熱衷於去談論他們,這些都表示內心的孤獨和空虛。從男女關係的角度來看,這種人很關心對方,或者極度愛慕對方,是個忠誠的傾聽者。

愛抱怨、發泄不滿和牢騷的人,其內心多深藏有關欲求不滿的實質。比如,凡被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意願,情感方麵的問題,工作方麵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等等。經常對別人訴說對工作環境不滿的牢騷話,以及對人事方麵的埋怨,或許是不願承認自己的無能,而把責任推給單位的表現。這種人通常不會承認失敗等不愉快的經曆,也極力否認內心的自卑感,反而會設法找出適當的理由替自己辯護。這種人有一股極想出人頭地的欲望,可自己偏偏沒有這份才幹,於是就自欺欺人,尋求心理平衡。

愛自吹自擂,這種人不管在什麼場所都愛把話題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奮鬥的經曆。從某方麵來分析,當一個人不想直接表現出怨言和欲求不滿的意思,沒有采用憤憤不平的表達方式,相反卻是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看出,其陷入某種欲求不滿的環境中,可能升職途徑遭受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內心希望忘卻現實,喜歡追憶往事來彌補內心的缺失。從話題裏,別人會發現潛藏在其內心深處的一股無可救藥的欲求和不滿的情結。

愛插嘴、說話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欲都特別強,甚至根本不把對方看在眼裏,完全一副我行我素的樣子,覺得大家都得聽從自己的主張,是個自始至終都喜歡占據優勢的人。

說話毫無頭緒、話題很離譜的人,缺乏理性思考,思想不集中,給別人留下支離破碎的印象。當然,一個優秀的談話者,是很少談及自己的東西的,而是將對方引出來的話題進行分析、整理,不斷地從對方身上吸取許多知識和情報。在一些情況下,有的人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傾聽對方的談話上,從性格上講,這一類型的人很能理解別人的心思,而且寬容大度,有真正的君子風範。

常常用幽默的方式來挖苦別人的人,大多心胸比較狹窄,有比較強烈的嫉妒心理,有時甚至做出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其有較強的自卑心理,生活態度較消極,常常進行自我否定。

善於自嘲式幽默的人,通常具有一定的勇氣,敢於進行自我嘲諷,心胸多比較寬闊,能夠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而且能夠經常地自我反省,進行自我批評,尋找自身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說話的習慣:自然之中,揭示心靈

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個性,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由對方的描述中道出自己的個性如何。可惜的是,一般人有時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由自己描繪出來的自己恐怕都會失真。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個人的說話方式,正反映了其內心深層的感受,說不定透過說話方式來判斷一個人,會更為真實可信。

每一個人的說話習慣不盡相同,經過統計歸納發現,一個人的說話習慣與其行為模式有直接關聯,利用這種關聯作為識人的基本資料,遠比透過星相去了解一個人更為可靠。

在“稱謂語”中習慣把“我”掛在嘴邊的人,具有幼稚、軟弱的性格。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談話中頻頻使用“我”的人,自我表現欲強烈,時時不忘強調自己,唯恐別人忽略了自己。而習慣使用“我們”或“大家”來代替“我”的人,具有隨聲附和或依附團體的性格。喜歡在談話中引用“名言”的人,大多屬於權威主義者。不論場合、不分談話對象和主題,在與別人的交談當中,會使用名人的格言來駁斥對方或證明自己論調的人,往往缺乏自信,習慣借助他人之名來壯大自己的聲勢。說話時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類似的“狐假虎威”現象。

說話時喜歡夾雜幾句外語,令聽者感到困惑和別扭,這種類型的人通常希望借著語言來掩飾自己的弱點,多半是對於自己的學問、能力缺乏自信所致。

談話中喜歡引用長輩說過的話,比如常將“我媽說……”掛在嘴邊的人,表示其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獨立。而有些女性喜歡借用母親的話來表現自己的意誌,如“我媽媽說你很有風度……”等等,表明她們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獨立自主的個性。

如果一個人在敘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隻是單純地在敘述,不加入過多的自我感情色彩,而且將自己置於事外,則表明這個人比較客觀、理智,情感比較沉著和穩定,不會有過激行為。

相反,一個人在敘述某一件事的時候,自我感情非常豐富,特別注意個別細節,則說明這個人感情比較細膩,會一觸即發。

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習慣於進行因果和邏輯關係的推理,給予一定的判斷和評價,說明這個人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客觀和注重實際,自信心和主觀意識比較強,常會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強加於他人身上。

如果一個人的談話屬於概括型的,非常簡單,但又準確到位,注重結果而不太關心某個細節過程,平時關心的也是宏觀的大問題,則顯示出這個人具有一定的管理和領導才能,獨立性較強。

如果一個人談話非常注重過程中的某個具體細節,對局部的關心要多於對整體的關注,則表明這個人適合於從事某項比較具體的工作。這一類型的人支配他人的欲望不是特別強烈,可能會順從於他人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