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如何瞬間識人之說話言談(1 / 3)

言為心聲,傾聽人心的話外音

語氣和速度:表裏如一,顯示性情

說話速度的快慢與一個人的性格絕對有關聯,一個慢郎中絕不會說出如連珠炮般的話來。而同樣一句話,有可能因為語氣不同,而使得意思完全走樣。所以懂得從一個人談話的速度和語氣去了解對方的個性,無疑是掌握了一把開啟對方心理狀態的鑰匙。

說話速度快的人,大多性子急躁;而那些說話慢條斯理的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總是不疾不徐,反應比別人慢半拍。另外,通常不滿意對方或心懷敵意時,言談的速度就會放慢;相反地,當心裏有鬼或想欺騙他人時,說話的速度大多會不由自主地加快。一個平時沉默寡言的人,突然變得能言善辯、喋喋不休,表明其內心有不欲人知的秘密或心虛,想用快言快語作為掩飾。

充滿自信的人,談話時多用肯定語氣;缺乏自信或性格軟弱者,說話多半慢條斯理、有氣無力。

喜歡低聲說話的人,不是缺乏自信,就是女性化的表現。

而那些說起話來沒完沒了,希望話題無限延長的人,其內心潛藏著唯恐被別人打斷和反駁的不安,唯有這種人,才能以盛氣淩人的架勢一直說個不停。

喜歡用曖昧或不確定的語氣、詞彙結束話題的人,通常害怕承擔責任。

經常使用條件句的人,如“這隻是我個人的看法”“不能一概而論”“在某種意義上”或“在某種情況下”等等,大多屬於神經質和怕得罪人的個性畏縮型。

聆聽他人講話時,眼光始終無法集中,不是東張西望就是玩弄手指頭,表示其對談話者感到厭煩;而頻頻重複對方的話,表示其對此談話內容具有高度的耐心與好奇心。

聽話時不停地大幅度點頭的人,表示他正認真地聽對方講話。而即使頻頻點頭示意,但視線不集中於對方身上的人,表示對對方的話題沒有共鳴;點頭次數過多,或者胡亂附和的人,多半不了解對方談話的內容;一麵講話,一麵自圓其說的人,大都不容許對方反駁,性情極為頑固。這種人往往無法與聽者進行交流,總是一個人唱獨角戲,唯我獨尊。

說話的音調:聲如其人,聞聲知人

與說話速度一樣可以呈現特征的,便是音調。

肖邦曾在一家雜誌專欄中敘述道:“當一個人想反駁對方意見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門--提高音調。”的確如此,人總是希望借著提高音調來壯大聲勢,並試圖壓倒對方。

音調高的聲音,是幼兒期的附屬品,為任性的表現形態之一。一般而言,隨著年齡增長,音調會隨之相應地降低。而且,隨著一個人精神結構的逐漸成熟,便具備了抑製“任性”情緒的能力。但是,有些成人音調確實是相當高的,這種人的心理,便是倒回幼兒階段了,因此,自己無法抑製任性的表現。在此情況下,也絕對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

在有女性參加的座談會上,如果有人的評述牽扯到某位女士,被批評的那位女士便會猛然地發出刺耳的叫聲,並像開機關槍似的開始反駁,使得在座者出現啞口無言的場麵,座談的氣氛蕩然無存。音調高的聲音,被看做精神未成熟的表現。

言談之中,語調的抑揚頓挫,對一個人的外在表現非常重要,甚至有時也能決定人的沉浮。

明成化年間,兵部左侍郎李震業已三年孝滿,久盼能升至兵部尚書,恰好這時兵部尚書白圭被免職,機會難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親家、刑部尚書項忠接任。滿懷希望的李震大為不滿,對他的親家埋怨說:“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鑽到此處?”過了些天,李震腦後生了個瘡,仍盡力朝參,同僚們戲語說:“腦後生瘡因轉項。”(意指項忠從刑部轉官而來)李震回答說:“心中謀事不知疼。”他仍然汲汲於功名,不死其心。

其實李震久不得升遷,是因為他說話的聲音而影響了皇帝對他的印象。在皇帝看來,忠臣奏朝章往往能朗朗而談,奸臣則聲音低沉而險惡,李震的聲音曆來沙啞而不定,給人一種不可靠的感覺。因為他素患喉疾,每逢奏事,聲音低啞,為憲宗皇帝所惡。與李震一殿為臣的鴻臚寺卿施純,聲音洪亮,又工於辭令,在同僚中甚是出眾,憲宗對他很欣賞。因而升官的事自然與李震無緣。

說話的內容:言為心聲,亮出底牌

談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而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成為我們談論的話題。在談話中,雖然談話者不是非常直觀地說出自己、透露出自己,但隨著談話的進行,談話者會在不知不覺、有意無意當中暴露出其性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談論內容是什麼,談論者的神態和動作怎樣,細心一點,一定會獲得一些有益的東西。

常常談論自己,包括曾有的經曆、自我的個性、對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等等,一般來說,這樣的人性格多比較外向,感情色彩鮮明而且強烈,主觀意識較濃厚,愛表現和公開自己,多少有點虛榮。具有自我陶醉的傾向,屬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那些言必談己的人,事實上最關心的對象就是自己。深信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應該以他為中心來運轉,這種心理除了是一種自我陶醉,也有任性的性格傾向。此外,不僅談論自己,而且動不動就把話題集中在自己家人、工作、家庭等周邊事物的人,也可以將之歸類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不經常談論自己,包括曾有的經曆、自我的性格、對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等等,則表明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內向,感情色彩不鮮明也不強烈,主觀意識比較淡薄,不太愛表現和公開自己,比較保守,多少有自卑心理。另外這種人可能有很深的城府。

一個人談論的內容多傾向於生活中的瑣事,表明他是安樂型的人,注重享受生活的舒適和安逸。

一個人如果經常談論國家大事,表明他的視野和目光比較開闊,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個小圈子裏。

而愛發牢騷的人,多有壓抑心理,屬於否定型性格。牢騷是心理壓抑的一種發泄,從發泄的牢騷裏,可以發現一個人的心態和願望。

抱怨薪水太低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因為本身不喜歡這項工作,透過抱怨工資低而把不滿的情緒表達出來;而會貶低上級主管的人,大都具有希望出人頭地卻又不易達成的欲望。這類發牢騷成癖的人,除了心理壓抑和心存不滿之外,還出自一種虛榮心。

喜歡談論他人私事,對別人的隱私追根究底的人,大多有強烈的支配欲。其與人交談時,話題總是圍繞著別人打轉,喜歡探聽別人的私事。議論他人隱私的人,以女人居多。對於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的人,如社會名流、電影明星等,喜歡評頭論足,說長道短。這種類型的人除了有支配心理之外,也缺乏知心朋友,心靈空虛、孤獨,且不甘寂寞。

一個人如果喜歡暢想將來,則表明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這種人有的能將理想付諸行動,有的卻不能。前者注重計劃和發展,實實在在地去做,很可能會取得一番成就。但後者隻是停留在口頭說說而已,多會一事無成。

在談話時,比較注重自然現象,那麼這個人的生活一定很有規律,為人處世也非常小心和謹慎。

好提當年勇的人,常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奮鬥的經曆,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光榮曆史,而結果往往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好。

從某個方麵來分析,可以發現他是個對現實不滿的人,他沒有用怨恨的語言傾訴他的想法,相反卻用自我表現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他的升職途徑遭受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所以他希望忘卻現實,喜歡通過追憶往事來彌補內心的缺失。從他的話題裏,別人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正潛伏著一股無可救藥的欲求和不滿的情結。

有的人在和別人談話時,經常把話題扯得很遠,讓你摸不著頭緒,或者不斷地變換話題,讓別人覺得莫名其妙。這說明這種人有著極強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意識,在他的意識中,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裏,完全一副我行我素的模樣,讓別人都去聽從他的主張,以他的意見為主導。

話題的內容不斷變化固然是個好現象,但談得離譜,一切都顯得毫無頭緒的樣子,那就會使聽眾感到索然無味。假如他是個普通人,總談些沒有頭緒的話題,或者不斷改變話題,東拉西扯,讓人覺得他思想不集中,缺乏理性思考,給人留下支離破碎的印象。

還有些衝著別人猛說自己長短的人。一般人絕少把自己的長短毫不隱瞞地表現出來,使得大多數人會誤以為他是個“誠直之士”,可做知心朋友,而與之深交。其實,依照心理學上的分析,一般的誠直之士,絕不會動不動就掀出自己的“底牌”,讓別人瞧個夠。自己的長處、短處,說來是一個人的內涵,把自己的內涵,輕易訴諸於眾人,是一般人不屑為之的。

碰到這種人你要知道他的本性是:沒有準則,容易見異思遷;對上司、公司的忠誠度大有存疑的必要;氣量太小,往往為薄物細故而與人鬧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