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
國民政府通令廢道,實行省、縣兩級製。廢道後,雲南省在普洱設雲南省第二殖邊督辦公署,處理涉外事務,同時兼辦行政要務。思茅設海關,陸路口岸區位優勢提高,對外交往及商業貿易興盛,有“金騰衝、銀思茅”之說。
1941年
雲南省主席兼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昆明行營主任龍雲,組建了滇越邊區抗日第一遊擊隊,任命納更土司龍健乾為上校支隊司令兼第一大隊長,猛弄土司白日新、稿吾土司龍鵬程為副司令兼第二、三大隊長。
11月國民黨滇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盧漢組建邊疆聯合抗日遊擊隊,任命猛弄土司白日新為邊疆聯合抗日遊擊隊指揮官,授予少將軍銜;任命各土司為邊疆聯合抗日遊擊大隊長,各授予少校軍銜。所有遊擊部隊即時加緊作戰訓練,防範日寇侵犯邊疆。
1949年
7月在黨的地下組織領導人教育啟發下,李和才認清革命鬥爭形勢,帶領300餘人和槍支、彈藥、騾馬等財物參加革命,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任命為護鄉一團團長,為解放雲南作出貢獻。
1950年
夏李和才作為雲南省愛國民族上層代表,到北京出席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熱情鼓勵。
1951年
1月1日根據西南軍政委員會《關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及建立民族聯合政權的意見》,普洱區各族人民代表大會在寧洱舉行,通過選舉組成雲南省普洱區各族聯合政府委員會,並舉行《民族團結誓詞》簽字儀式。
1953年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哈尼族人口有49.45萬人。
1954年
設立紅河哈尼族自治區,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元陽縣新街。原屬蒙自專區的元陽(駐新街)、紅河(駐迤薩)、金平3縣劃入紅河哈尼族自治區。
1957年
11月18日建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蒙自縣。
1958年
哈尼文經中央民委批準試行;4月,雲南民族學院開辦了第一期哈尼文培訓班;7月,紅河哈尼族自治區政府在元陽舉辦了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四縣民族工作隊和部分教師參加的哈尼文師資培訓班,並開展了哈尼文群眾掃盲運動。
1962年
科技工作者在猛海縣巴達發現了一片野生大茶樹群,其中一棵樹胸徑1.03米,高32.12米,其樹齡已有1700多年。
1964年
《哈尼族簡史簡誌合編(初稿)》油印出版。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雲南民族調查組編著《雲南省哈尼族社會曆史調查材料》。
紅河州組織開展哈尼語影片的譯製工作,當年州電影公司用同聲翻譯的方式放映了《農奴》《奪印》等9部故事片,深受各民族群眾的歡迎;至1978年共譯製了25部影片。
1974年
在紅河縣石頭寨鄉苗白村(原溪處司署舊址)發掘出一窯3罐1200多枚元朝時期貝幣。元、明、清初,貝幣曾作為貨幣在哈尼族地區流通使用,並得到當時中央政府的認可。
1977年
3月《雲南日報》發表朗確的短篇小說《紅豔豔的櫻桃花》,這是哈尼族作者發表的第一篇小說作品。
1978年
創建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創建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在思茅師範學校的基礎上成立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979年
5月《中國青年報》發表張強的詩歌《幸福的接見》,這是哈尼族作者在國家級報刊發表的第一個書麵文學創作作品。
1980年
10月西雙版納人民廣播電台增設哈尼語廣播,舉辦新聞、文藝及各種專題節目,深受哈尼族聽眾歡迎,對緬甸、老撾、泰國的哈尼族聽眾有很大影響。
12月朗確的散文《茶山新曲》獲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是哈尼族文學創作作品首次在全國文學評獎中獲獎。
1982年
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哈尼族社會曆史調查》,收入各地哈尼族社會曆史調查資料19篇。
1983年
7月紅河人民廣播電台哈尼語播音開播。
紅河州政府召開的“紅河州哈尼文推行討論會”,全麵地開展了哈尼文的試行工作。
1984年
紅河州民族研究所在建水成立。所內設民族語文研究室、民族古籍研究室、民族學研究室和行政辦公室。雲南民族出版社恢複哈尼文書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