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世紀
漢朝在西南設置益州郡,在瀘江流域的律高、毋棳、勝休、賁古等四縣(為今通海、建水、開遠、石屏、峨山、紅河、元陽、蒙自、個舊一帶)已有哈尼族先民分布。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
漢武帝平定“西南夷”,在西南置鍵為、牂牁、越嶲、益州四郡。今思普沿邊區域屬益州郡西部屬國哀牢地。因交通阻隔,道路不通,未納入郡縣設置範圍。
公元69年(東漢永平十二年)
哀牢王國歸附東漢王朝,東漢王朝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領六縣,新置永昌郡,脫離益州郡,成為獨立行政區劃。今思普沿邊區域屬永昌郡哀牢地,諸部族各居山川,地廣人稀,有歸屬而無建置。漢代紅河州境分屬牂牁郡和益州郡;三國時為興古郡;兩晉南北朝時分屬梁水、建寧兩郡。
225年(蜀建興三年)
諸葛亮南征,為鞏固蜀國對南中統治,諸葛亮集中力量恢複郡縣製度,將原南中五郡調整為鍵寧、朱提、雲南、永昌、興古、越嶲、牂牁七郡。
656年(唐顯慶元年)
和蠻大首領王羅祁與朗、昆、梨、盤四州大首領王伽衝和西洱河大首領楊棟附顯等,一同向唐朝貢方物。
734年(唐開元二十二年)
唐朝宰相張九齡為唐玄宗所寫的《敕安南首領爨仁哲書》中所列銜名中,和蠻大鬼主孟穀悮與安南首領歸州刺史爨仁哲、潘州刺史潘明威、僚子首領阿迪、姚州首領左威衛將軍爨彥徵、南寧州大鬼主爨崇道等九人並列,並說“雖在僻遠,各有部落,俱屬國家,並識王化”;說明孟穀悮已由唐王朝任命。
794年(唐貞元十年)
唐王朝與南詔和盟後,南詔以“六詔合一”,統一大理洱海地區,並向周邊地區拓展,南詔政區為六賧,八節度;其賧為重鎮,節度為外府。八節度即雲南、拓東、寧北、鐵橋、永昌、開南、銀生、麗水。開南節度管轄威遠城(景穀)、柳追和城(鎮沅)、奉逸城(寧洱)、利潤城(猛臘),銀生節度管轄“茫乃道(景洪)並黑齒等類十部落皆屬焉”。
864年(唐鹹通五年)
樊綽撰《蠻書·雲南管內物產第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界”,即為今普洱、西雙版納和紅河南岸地區,當時的居民主要是和泥與濮(總稱和泥地方),蒙舍蠻應為今哈尼、布朗等民族的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逐漸認識、利用野生茶樹,並不斷加以馴化、栽培,共同開創了中國的植茶曆史。
樊綽在《蠻書·雲南管內物產》中記述:“蠻治山田,殊為精好。”說明在雲南境內包括哈尼族在內的雲南各少數民族,耕作梯田的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879年(唐乾符六年)
《新唐書·南詔傳》載:“有十賧、六節度、二都督。”其間,開南節度並於銀生城,據《中國曆史地圖集》,銀生節度轄:銀生城(景東)、開南城(文井)、威遠城(景穀)、奉逸城(寧洱)、利潤城(猛臘)、柳追和城(鎮沅)、茫乃道(景洪)、通蹬川(墨江)、河普川(江城)、羌浪川(越南萊州)、送江川(臨滄境內)、邛鵝川(瀾滄)、林記川(緬甸孟艮),相當於今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緬甸景棟、老撾北部、越南萊州。
10世紀中葉
哀牢山區因遠、思陀、溪處、落恐各部的哈尼族(和泥)進入封建領主社會;到10世紀中葉,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因遠部最為強大,由山巔移治禮社江畔築羅盤城,稱為“羅盤國”(因元江而得名,哈尼語“大河”為羅巴,羅盤即羅巴),最高領主稱“羅盤主”。其管轄麵積近3萬平方公裏,包括了今元江、新平、綠春、紅河、元陽、金平、墨江、鎮沅、寧洱、景穀、思茅、江城、瀾滄等縣及西雙版納州的廣大地區,以及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的一部分,這些地區至今依然是哈尼族最核心的集聚區。
937年(南唐昇元元年)
南詔通海節度使段思平率37部蠻,會盟於石城(曲靖),直驅洱海,摧毀了楊氏的“大義寧國”奴隸製政權,在雲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領主政權。哈尼族羅盤主及各部落,派出了龐大的軍隊參加了段思平的會盟,全力支持他起兵剿滅了“義寧國”,並從始至終地幫助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國,並得到大理國段氏的分封,開始建立領主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