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附錄一哈尼族曆史大事記(1)(2 / 3)

1052年(宋皇佑四年)

狄青部將楊文廣追擊儂智高過其境,六詔山區土官龍海基向導有功,又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所信服,得受宋朝皇帝命,世領六詔地區。

1256年(南宋寶佑四年)

蒙古立阿僰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為臨安府)於安南(馬關)老寨,轄今紅河州大部、文山州一部。龍海基九世龍健能被授為阿僰萬戶府總管。

1258年(南宋寶佑六年)

蒙古軍經車裏(今西雙版納)遠征交趾(今越南),當時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倭泥)和傣族(白夷)都被征服。

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

雲南行中書省建立,“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域名稱,治所從大理遷至昆明,為當時全國十一省之一。省下設路、府、州、縣。在邊疆民族地區路、府以下設置部族首領政權,實行“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製度,封贈各民族首領以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詔討使、長官等職,並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府、州、縣,設立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土官職,使之對本民族實行直接統治。

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

各部和泥人民以思陀和泥路大首領必思為首,並聯合當地傣等各民族共同反抗元朝統治,但被鎮壓平服。

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

元王朝鑒於羅盤哈尼部族不肯內附,便命雲南平章政事賽典赤率兵征討。大軍壓境,賽典赤下令將士原地待命而數月不攻城,並差遣使節入城麵見阿禾必,曉喻元王朝主和不主戰的安邊定遠政策;賽典赤還將自作主張攻城的部將綁縛到城下斬首示眾。阿禾必見狀,便放棄了據域僵持的對策,接受元王朝的統治。

1301年(元大德五年)

“雍真蠻土官(位今貴州開陽縣北)宋隆濟叛”,今黔西北赫章、畢節、大方之間的六衝河及閣鴉江一帶“江頭江尾和泥等二十四寨、龍馮蹄一十八村皆叛”(《元文類·卷四一》),和泥等民族的義軍9次圍攻貴州;次年正月,官軍征討,糧盡退兵。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

教化三部長官司土官和泥人蕎乍(龍者寧),“以從征交趾,功加雲南衛指揮使”。

1382~1398年

哈尼族頭人吳蚌頗率眾劈山開田,先是修通妥瑪水溝,將青尼河水引到了左能寨,其後號召村寨的山民開荒造田,誰開誰有,多開多得,從而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左能稻田成倍增加。眾推為長,成就卓著。明軍進駐迤薩,吳蚌頗前去投誠,並積極繳納明軍所需糧秣,深獲明王朝信賴。因蚌頗開山造田、納糧有功,明王朝將左能從思陀部劃出,設立左能寨長官司,皇封蚌頗為第一任土司官,準許世襲。

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

紅河地區歸附的各民族酋長入朝進貢寶馬、方物,紅河兩岸和哀牢山區的思陀、溪處、落恐等各部和泥及其他各族頭人紛紛歸附受封,明朝在各部設長官司,授各族頭人為長官、副長官,並按百家姓賜漢姓,土司製度進一步完善。

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

景東府置衛所,安排軍屯,兼理民事,逐步實施改土歸流。墨江、寧洱、江城、鎮沅和恩樂(屬鎮沅)、新撫(屬墨江)是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區,西雙版納和瀾滄、景東、思茅、孟連、景穀、西盟是哈尼族的重要聚居區。

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

八寨長官司土官龍者寧入貢京師,瞻仰京師先進文物盛況,並得與參與明成祖親臨的端午節活動;返鄉後,每年在六詔山區舉辦端午節活動。

1488年前後(明弘治元年)

臨安府南部哈尼族原無姓名,各從族彙之本語定名或實行父子連名,知府陳晟以百家姓首二句分一姓加一名之上,於是哈尼族有了漢族姓氏。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

元江府在元江府城文昌宮創設文昌書院,後為北池書院(1725年)、澧江書院(1745年),是明清元江府及元江直隸州的最高學府。

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

正月交趾犯邊,教化土司龍上登聯合安南土司出兵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