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柯爾克孜族的精神文化(27)(1 / 3)

我們經常在柯爾克孜族老人們口中聽到“祖先的靈魂保佑!”,“要尊重亡靈!”,“希望你先祖的靈魂圍繞在身邊!”,“願祖先的靈魂懲罰你!”等話語。這些都是柯爾克孜族原始信仰和宗教觀在當今社會的遺留。柯爾克孜族的祖先崇拜來源於古老的薩滿教靈魂不滅的觀念。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逐漸開始從古老的自然崇拜過渡到自身崇拜,人類開始顯示出自己的能力。根據薩滿教觀念,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遊蕩在人世空間,如果靈魂附體,他還會複生,重新回到人間。這樣的觀念和人類自身同自然界的不斷鬥爭和不斷征服的過程促成了祖先崇拜的產生。祖先崇拜實際上是靈魂崇拜的具體表現形式。

柯爾克孜族的一些傳統習俗就是靈魂崇拜的體現。古代柯爾克孜人確信人死靈魂猶存,其靈魂在人死後依然會為生前未能達到的目的而奮鬥。而且還可以保護生者,給生者賜福禳災。死者的親屬需時常到埋葬死者的墳墓前看望、打掃,並祈禱死者的靈魂安息,給自己帶來幸福、安寧。古代柯爾克孜人認為,人死而靈魂猶存,為求死者的靈魂安息;並給後人帶來幸福,消除災禍,因而總是以崇敬之心對待埋葬死者的土地,對墓也作為有意誌的對象,加以崇拜。還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成為死者的隱形體,無所不在,甚至可以保護活在世間的親人。夢見死者,認為是死者的靈魂遇到饑渴,來人世尋求世間的幫助。這種情況下,柯爾克孜人習俗,須立即備一碗清水祈禱上天,然後將水灑在幹淨的地上。舉行這一儀式,可以使死者的靈魂在陰世安息,免受饑渴之苦,能夠來去自如,活動自由,但不會來幹擾人世。送葬儀式全都結束後,柯爾克孜人習俗,需拿一把玉米粒大小的石子,念一段《古蘭經》,將石子撒在墳堆上,同時在墳堆周圍扔一些石塊。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使石子、石塊起抵禦外力的作用,以免死者的靈魂遭到任何敵對行為的騷擾。

柯爾克孜人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成為死者的隱形體,無所不在,甚至可以保護活在世間的親人。夢見死者,認為是死者的靈魂遇到饑渴,來人世尋求世間的幫助。這種情況下,柯爾克孜人習俗,須立即備一碗清水祈禱上天,然後將水灑在幹淨的地上。舉行這一儀式,可以使死者的靈魂在陰世安息,免受饑渴之苦,能夠來去自如,活動自由,但不會來幹擾人世。

由於相信已經死亡的人們靈魂還活在人間,而且還會保護自己的後代安寧幸福,幫助他們戰勝艱難困苦和各種疾病、災難。柯爾克孜族的祖先崇拜,同薩滿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首先表現在喪葬禮儀當中。父輩死去,要尊重亡靈,取悅亡靈,盡量讓死者的靈魂得到最大的滿足。不僅要將死者生前所使用的用品統統作為陪葬品,而且還要建造陵墓,讓後代記住亡者的業績,並不時前來進行祭祀。認為如果在生前和死後沒有一如既往地尊重父母和祖先,那麼其生活就不會幸福美滿。

古代柯爾克孜族實行土葬、火葬、樹葬等。土葬時還有很多殉葬品。在葉尼塞柯爾克孜族的墓葬中發現的隨葬品有牛、馬、羊等動物以及各種生活用品。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對死者的祭典上。祭典舉辦之時,都要宰殺馬、牛、羊等牲畜,還要舉辦各種競技遊戲活動取悅亡靈。人們認為,亡靈在另一個世界舒心與否,與後代舉辦祭典的隆重程度和程序是否齊全有密切關聯。如果祭典舉辦的隆重而熱烈,所有程序都得到美滿地執行,那麼亡靈就會安息,並全力佑護自己的後代,反之,則會給後代帶來災害。在英雄史詩《瑪納斯》當中就有不止一個描述柯爾克孜族為紀念亡靈而舉辦祭典的盛大場麵的描述。比如史詩第一部《瑪納斯》中的“闊闊托依的祭典”和史詩第六部《阿斯勒巴恰與別克巴恰》中“阿斯勒巴恰的祭典”是兩個規模宏大的祭典亡靈儀式。不僅宰殺的馬牛羊等牲畜數量數以萬計,支起的氈房鋪滿草原,而且邀請參加的客人也來自四麵八方,不同的部族和不同的國度。除了邀請客人進行款待之外,柯爾克孜族古代祭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舉辦盛大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其中,賽馬、摔跤、射箭、馬上搏鬥比武是最引人入勝的娛樂內容和取悅亡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