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木孜舞除在一般的人群歡聚場合表演外,主要在柯爾克孜族人稱作“峪呂西”的一種群眾性娛樂場合表演。峪呂西是以比賽喝“可麥孜”(即馬奶)為貫穿線,進行民間文學、民間藝術表演的娛樂形式。約每年七、八月份,草原上盛產馬奶的季節到來後,柯爾克孜族人便聚集在一個個阿克維依前的草地上,品嚐女主人釀製的馬奶。在歡快的庫木孜彈唱聲中,女主人不停的向客人們敬獻馬奶。誰喝得多,又不吐出來,則得到眾人的稱讚。如果誰吐了,就罰他表演節目。節目形式不限,如講故事、說笑話、唱歌、跳舞以及學動物叫等等。如果什麼節目都演不出來,那下次就到他家去喝馬奶。這一獨特的草原文化藝術彙集形式,即為民間藝術提供了展現才華的場合,又為民間藝術形式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些藝術形式在這種活動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更廣泛的傳布。有些則由最初的對勞動動作的模擬,經一次次重複而逐漸成了有一定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如舞蹈《馬舞》《花氈舞》《擠奶舞》等。
庫木孜舞的音樂為柯爾克孜族民間口簧類樂器吾胡孜庫木孜與撥彈類樂器庫木孜的重奏曲。吾胡孜庫木孜通體以金屬鑄就,能同時發出持續簧振音和旋律音這兩個不同的音響。簧振音的音高不很清晰,卻具有口簧類樂器所特有的明亮、悠揚的音色,且富有彈性。庫木孜為木製撥彈樂器,有三根琴弦。樂手或彈、挑其中一根弦,或同時撥彈三根弦發出各種不同的和音。樂手的左手顫、揉、打等技法使音樂韻味雋永;右手掃、彈、挑、勾等技法交替使用,使樂曲節奏強弱有致,為舞者的動作、步伐的變換提供了可能。兩種樂器的音色水乳交融、互相補充,更增加了樂曲的表現力。
“花氈舞”由柯爾克孜族婦女日常生活中製作花氈的勞作過程發展而來。舞蹈以“剪毛”、“打毛”、“壓毛”、“擀氈”、“繡花氈’’等直接來源於生活的模擬動作為主,構圖簡單。由舞者一人或多人在表演場地“跪坐”或“跪蹲”,依次表演從剪羊毛到繡花氈的一係列花氈製作過程,最後以“誇花氈”結束全舞。花氈舞的表演形式同《擠奶舞》。舞蹈開始,舞者一人或多人在[花氈舞曲]的樂曲聲中進入場內,雙腿跪地,按“動作說明”中的排列順序依次表演,以優美的舞姿表現製作花氈的過程,每個動作可多次反複,最後以“誇花氈”結束全舞。
柯爾克孜族的木馬舞,與漢族的跑竹馬有點相像。首先用一根約一點五米左右的木棒,一頭係上用樹枝或鐵絲紮成的馬頭,再紮上紅布、彩巾、裝扮成馬頭形,係上紅纓、鈴鐺、嚼子、纏繩,馬身上用一大塊紅氈裹上,馬尾用黑紗巾和黑布紮成,也有的用馬尾或犛牛的。將木棒係於舞馬人的身上,一匹如生的駿馬就活靈活現在騎手的胯下。舞馬人左手提韁,右手握鞭,隨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表演者騎馬奔馳的各種動作。左側身前傾,表示馬疾馳飛奔;身體前仰後合,表示胯下是一匹難以駕駛的劣馬;身體平穩地左右輕輕搖擺,表示騎的是一匹調教有素的大走馬;馬頭高仰,騎手兩手緊勒馬嚼,表示騎手正在馴一匹傑驁不馴的烈馬;身體前傾表示上坡,身體後仰,表示下坡;馬頭高仰,馬尾搖擺,表示長嘶。一個好的舞馬人,能生動形象地摹擬出騎馬的各種動作。木馬舞的舞蹈姿勢,粗獷豪放,表演動作形象逼真,十分接近生活,維妙維肖地表現出柯爾克孜人駕駛駿馬的高超技藝和剽悍勇敢的性格。
柯爾克孜人的木馬舞,多在明月之夜的草場上進行,舞者居中,觀眾圍成圓圈。可以一人獨舞,也可以幾人同舞。庫姆孜琴手為之伴奏,觀眾為之擊掌助興,場麵十分熱烈。還有一種民間藝人,用木料雕刻成一小巧玲瓏的木馬,並配以馬衣鞍韉,裝在一隻鑿著四個小洞小木凳上,用繩子穿過木凳的小孔,將四隻馬蹄係上連接於庫姆孜琴手的指上,通過琴手彈琴時撥動的手指,牽動安裝在馬蹄下的機關,使登上的小馬做出四蹄奔騰,前蹄直立,昂首長嘶,尾跳躍等各種活潑逼真的動作。其動作的快慢,隨著音樂的節奏變化,如同一匹活潑的小馬駒,隨著庫姆孜琴聲在翩翩起舞。這種遊戲,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小孩子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