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柯爾克孜族的精神文化(21)(3 / 3)

柯爾克孜族民族樂器很多,但“庫姆孜”琴無疑是最古老的一種彈撥樂器。正如柯爾克孜族諺語說的:“伴你生和死的,是一把庫姆孜琴”:孩子出生時,人們要彈起庫姆孜琴表示祝賀,新生兒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庫姆孜琴聲。老人逝去,人們要彈起庫姆孜琴,唱起喪歌,以示哀悼。還有一些人在新生兒的頭邊放上一把庫姆孜琴,祝願他長大成為一名好琴手。柯爾克孜族幾乎家家都有庫姆孜琴,人人會彈庫姆孜琴。從這裏可以看出,柯爾克孜人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的全部感情都寄托在庫姆孜琴弦上。

庫姆孜是柯爾克孜族古老的民族樂器,最早流傳於葉尼塞河流域。據記載,庫姆孜早在漢以前就傳人匈奴。隨著民族的交往,逐漸傳入其他民族、地區以至國外。在漢文史籍中,庫姆孜曾有過不同的譯名,如“渾不似”、“胡撥四”、“虎拔思”、“琥珀詞”、“和必斯”、“火不思”等。公元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王昭君遠嫁匈奴時,將庫姆孜帶回長安,當時人們問其名稱時,王昭君回答說:“渾不似。”據宋俞琰《席上腐談》所記,“王昭君琵琶壞,使胡人重造,而其形小。君笑曰渾不似,今訛為胡撥四。”

庫姆孜到了唐代,黠戛斯人將庫姆孜作為貢品,獻給唐王朝,唐王朝又將庫姆孜作為大唐樂器轉贈給日本。《元史·禮樂誌》載:“火不思,製如琵琶,直徑元品,有小檀,圓腹如豐瓶,以皮為麵,四弦皮,同一孤柱。”演奏時左手按弦,用右手拇指、食指彈撥,或五指輪而奏之。元代傳人雲南納西族地區,稱“胡撥器”或“色古篤”。《大清會典圖》載清乾隆平定回部叛亂之後,布魯特入朝貢給清廷的禮品中,就有兩種庫姆孜:一種三弦庫姆孜,長63厘米,琴首扁平;另一種四弦庫姆孜,長63.3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畫中,清乾隆年間的《塞宴四事圖》之一的蒙古樂隊演奏的《什榜》樂曲,其中就使用了四根弦的蒙革庫姆孜。庫姆孜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和改革。最早的庫姆孜,是蒙革的三弦琴,到今天已發展成為全木質三弦琴或改革的四弦琴高音庫姆孜。另外還有一種“鐵米爾庫姆孜”。“鐵米爾”係柯爾克孜語鐵的意思,即鐵製的三弦庫姆孜。庫姆孜除了在舞台上演奏外,也廣泛流行於民間。民間藝人用它來彈奏古典曲目,又可作為即興演唱的伴奏,還作為《瑪納斯》史詩演唱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庫姆孜古典套曲流傳下來的有上百部。

很明顯,柯爾克孜人早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已使用庫姆孜了。關於庫姆孜琴的發明創造者,據說是一位年輕的獵手。至今在柯爾克孜族群眾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而優美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柯爾克孜汗王叫坎拜爾,他的女兒買克斯木愛上了一個奴隸,結果被趕出王宮。買克斯木便和自己的愛人來到了一塊高山草原,夫妻相親相愛,共同勞動,過著勤勞幸福的生活。後來,買克斯木不幸病逝,她的愛人就用她生前親手砍下的鬆枝,繃上她親手理出的羊腸線作弦,製成了一把能發出奇妙之聲的琴,小夥子撥動琴弦,訴說他對愛妻的懷念,苦訴自己的愁腸,這就是第一把庫姆孜琴,是千千萬萬個庫姆孜琴的發端。

庫姆孜是一種全木質的樂器。用鬆、杏、紅木等硬質木材製成。製作工序有開料、加工、黏合、油漆等。琴體長80-100厘米,厚約5厘米,由琴箱、琴杆、弦軸、指板、音品及琴弦組成。琴箱稍扁,近似梨形,頸細長。古代以羊腸為弦,近代則用絲弦。琴軫並列一側,是三弦彈撥樂器。演奏時將琴置於胸前,左手持琴頸,右手食指和拇指彈奏或五指輪奏。庫姆孜有高中低音三種,能夠獨奏、二重奏、合奏和伴奏。現代尚有一種鐵製的“鐵米爾庫姆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