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柯爾克孜族的精神文化(1)(3 / 3)

如前所引,唐代的柯爾克孜人“謂歲首為茂師,謂日為哀”。“茂師”是柯爾克孜語,即“bash”的譯音,今一般說作“巴什”,意為“首”、“頭”等意義。“哀”,即ay的譯音,今一般譯作“阿依”,意為“月亮”、“月”。“以三哀為一時”即以三個月為一季。這說明唐代的柯爾克孜人已把一年為分十二個月了。據《新唐書》記載。古柯爾克孜人“謂歲首為茂師哀,以哀為一時”分為春、夏、秋、冬四季。這與柯爾克孜地區流傳的巴什阿依曆完全符合。巴什阿依意為首月,即《新唐書》記載中的茂師哀,“巴什阿依”的歲首為春分。即相當於公曆3月21日至22口這是巴什阿依曆的元月一日,柯爾克孜人把這一天稱為“諾魯孜口”即元旦。所以巴什阿依亦稱為“諾魯孜阿依”。巴什阿依曆分為12個月,即花月、美月、布穀鳥月、伏更月、金黃月、公羊綁兜月、落葉月、修圈月、拴鍋月、積食月、白雪月、末月或老月。l至6月為31日,7至11月為30U,12月為29日共365口。柯爾克孜族一年一度的新年節日一諾魯孜節即是根據巴什阿依曆舉行的。

根據曆史學家艾尼瓦爾·巴依圖爾的論證,葉尼賽柯爾克孜人最早使用了相對科學的曆法。直至今日,在對每個月名稱的稱謂上還遺留著兩種傳統。其一為出現在涉及有關柯爾克孜的曆史資料中的月份的名稱及其含義。例如:柯爾克孜人的春分日(公曆3月21日左右)為諾如孜節,即春節,代表著一年的開始,元月亦從春風日起計算。十二個月的名稱各地說法不一,其中的一種說法是:首月(bashay巴什阿依)、美月(krükay、闊銳克阿依)、布穀鳥月(kükükay、庫庫克阿依)、伏天月(childay、齊力德阿依)、金黃月(sarechaay、撒爾恰阿依)、公羊綁兜月(即公羊分群月)、kerküykay、克爾虧約克阿依)、落葉月(mizamay、米紮木阿依)、修圈月(qarachaay,喀熱恰阿依)、拴鍋月(即熏肉月、qazanay、喀讚阿依)、積食月(qangtaray,康塔爾阿衣)、白雪月(Aqpanay,阿克番阿依)、末月或老月(chalay,恰裏阿依)。1至6月為31日,7至11月為30日,12月為29日,全年共365日,這些月份名稱有的與氣候有關,有的與生產有關,有的與動物有關。

柯爾克孜族曆法之一。柯爾克孜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根據自然現象反複循環的一些規律,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把白天分為日出更、午時更、日落更等三更,而在夜晚時,則根據金橛子星(即北鬥星)的位置來判斷方向。根據七個“強盜星”(也即北鬥星)的運行,柯爾克孜人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時辰兩小時。柯爾克孜人還根據白羊座、巨蟹座、天秤座、山羊座或摩羯座等行星的運行,確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柯爾克孜比較完整的紀年法,則出現於唐以前。據史書記載,那時已采用十二生肖紀年,即柯爾克孜“穆確力曆”,如歲存子則謂之鼠年,在戌則謂之狗年。從1912年起,柯爾克孜族使用公曆,同時並用鼠、十、虎、兔、魚、蛇、馬、羊、猴、雞、狗、豬等傳統穆確力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