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以善騎著稱,自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駿馬是他們的翅膀。被稱為“高原之丹”的犛牛,十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西域各地就已家養犛牛。西遷帕米爾的柯爾克孜族,犛牛自然就成了他們馴養的牲畜。犛牛不但耐寒、溫順、易飼養,它又能負重,在陡峭的雪山大坡上穩健行走,且產奶、產肉多,不僅是柯爾克孜族理想的交通工具,而且俗稱為柯爾克孜族的“糧倉”。享有“沙漠之丹”美稱的駱駝,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在近日的柯爾克孜草原上,其用途不減當年。他們長途跋涉,搬家轉場,送載貨物,主要還用駱駝。今年來,在柯爾克孜草原上,載著牧人奔馳的不光是馬、犛牛也有自行車、摩托車和汽車。柯爾克孜人幾千年來以馬、駝代步的習慣,也在隨著社會進步而改變。
《新唐書·黠戛斯傳》稱:“俗乘木馬馳冰上,以板籍足,屈木支腋,蹴輒而步,勢迅激。”《通典·拔悉彌》稱:“以木為馬,雪上逐鹿。其狀似楯而頭高,其下以馬皮順毛衣之,令毛著雪而滑,如著屟屐,縛之足下。若下阪,走過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杖刺地而走,如船焉;上阪即手持之而登。”《元史》也載:“遇雪則跨木馬逐獵。”“木馬”的形狀與性能,與現代東北林海雪原中居民使用的滑雪板皆很相近。
柯爾克孜族在交通方麵也有很多禁忌。由於宗教上的原因,過去柯爾克孜族中很多人不在星期五出工,如果出工,出工前要念經祈禱。每逢星期五不能遠走、搬家,除喪禮外,不能舉行其他喜事儀式,尤其是婚禮。年逾古稀的老人多希望死後在星期五出葬。這種習俗與伊斯蘭教星期五(主麻日)停止一切活動舉行禁禮的規定有關。還有路過“瑪紮爾”(聖地)和墓地時,必須下馬祈禱,不能在這樣的地方吐痰和大小便。
柯爾克孜族的馬具品種較多,又十分講究。馬具主要有馬鞍、馬鐙、馬轡、馬嚼、馬鞭等。這些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特別是馬鞍和馬鞭,幾乎是柯爾克孜男子手工藝品的代表。馬鞍、馬鐙選最好的材料,請上等工匠打製。馬鞍用鐵、木製成,上麵雕刻有美麗的圖案,鑲嵌有銀質或其他金屬飾物,馬鞍下的皮鞍墊和馬鞍上的坐褥都十分講究。馬鞭用皮條做成,鞭把多為骨把,上鏤刻花紋圖案和鑲金、銀、銅質及有色金屬飾物和綠色玻璃飾物,有的甚至鑲有寶石。馬轡的紅纓耀眼奪目。特別是古代柯爾克孜人的金銀珠寶,除鑲嵌在家庭主婦的首飾上以外,其餘就是裝飾在馬鞍等馬具上。
馬衣一是禦寒保護馬匹,二是裝飾。唐代柯爾克孜族軍中的戰馬,就有用以抵禦刀箭的木製或皮製馬衣。《太平寰宇記·黠戛斯》稱這種衣甲“以扞箭,箭不能裂”。現代馬衣是用彩色毛線織成厚厚的條形毛布縫製而成。一般披於馬背之上,長不過馬鐙。卸鞍之後,也暫不卸下馬衣,以防止馬受涼。還有一種馬衣是用色彩豔麗的色布,縫製繡成馬形罩衣,套在馬身上,僅露一雙眼睛和鼻、嘴的出氣孔,這種馬衣十分華貴,是具有一定身份的女子出嫁時的專用坐騎。馬具是男子精心製作的雕刻工藝品,馬衣則是女子精心縫製的刺繡工藝品,女子出嫁時,娘家陪嫁的馬匹上的馬衣,即為精心繡製的嫁妝。一匹乘馬的馬衣,有時要比一家人的衣服還要昂貴。乘馬的優劣和裝束好壞往往標誌著主人是否富有,也表明家庭主婦是否聰明、勤勞、賢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