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人的草編織品稱為“奇其爾毛科”。這種編織品就地取材,工藝簡單,經濟實用,人人會製作。它既是一種建築材料,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而且具有本民族獨有的手工藝術。芨芨草編製成的用品主要有:氈房門簾、氈房圓形支架的內牆圍、站房內臥室和儲藏間的隔牆、曬奶酪的曬席等。芨芨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後的芨芨草杆長(直徑約0.5厘米,長約200厘米)而質韌,表麵光滑,呈金黃色。彩簾製作工序是:(1)剝去芨芨草杆表皮並晾幹;(2)用各種顏色的羊毛包卷每根芨芨草杆,並按設計的圖案排列;(3)用白(或黑色)羊毛線將彩杆編成簾子(約250厘米×170厘米),並將長短不一的彩杆剪齊。芨芨草彩簾主要作氈房內的廚房屏風,橫置於氈房門內右側,與氈房圍壁構成弦月形空間,用於放置食品、炊具和備飯。這種彩簾屏風的上端飾有彩穗,除具裝飾性,還是分辨屏風上端和下端的標誌。芨芨草彩簾還用於搭建氈房時遮蓋圍欄,具有禦寒和裝飾作用。夏季也作氈房門簾。
“阿勒特卡特”是柯爾克孜族室內用品,即傳統墊褥。柯爾克孜語,意為座墊、座褥。它用繡花平絨做麵,薄氈做裏,長約2米,寬1.5米。一般由姑娘出嫁前準備並作為嫁妝帶至婆家,供新婚鋪墊在客人坐處以示尊敬。平時一般鋪在氈房內的花氈上麵。一般在接待客人時,在炕上的花氈上鋪上坐褥和坐墊。坐墊大都是以黑色、綠色、紫紅色金絲絨為麵料刺繡而成,美觀大方。
現代柯爾克孜族已經基本實現定居,但定居的柯爾克孜族依然保存著傳統的牧業民族的生活特點。居住農區的農民主要住在磚混結構的平頂房內。住房前後有庭院和羊圈、馬槽、柴草房等輔助建築。有些人家還有菜園,果園等。牧區則為半定居半遊牧的居民點。居民點通常設在避風、有水源的山穀冬牧場。夏季一般都會搬遷到牧草豐盛的夏牧場。
柯爾克孜族居住的木房,一般多設在冬窩子和秋窩子。木房是用大塊圓形鬆木壘疊而成。形狀多為長方形或正方形,人字頂,間有平頂。四牆用泥土抹刷平。房門是花紋的雙扇板門,外掛補花的氈簾。木房陽麵打開直徑1米的一兩個小圓窗口,窗口外有單扇(富裕家庭有大口雙扇)木蓋。靠近城鎮地區的柯爾克孜人的房屋多采用玻璃窗,房屋內牆用白灰粉刷,房基和房椽都用木板,屋內布置與氈房幾乎一樣。正中央安置煙筒伸出房頂的鐵皮爐子,有的木房在室內右角,用土坯砌起壁爐。柯爾克孜族的木房多建築在一二米高的台基上麵,以防室內潮濕或雨水滲透。有時候,房基的地板和地麵之間空穴儲藏各種生產:工具和其他用品。木房的右側用鬆樹幹蓋起馬圈(阿提哈納)。馬圈是平頂方形建築物,屋頂有草堆,把冬春備用的飼草堆在這裏,呈人字形或弓形。木房的左邊搭蓋羊圈,一般用柏樹或鬆樹於壘疊而成。有的羊圈用柏樹枝作柵欄圈,羊圈門邊蓋有狗棚。柯爾克孜族十分重視喂養狼狗,用以保護家庭財產和牲畜。木房庭院內還有長約1米、寬約0.8米的幾口小窖,用於儲藏糧食。
富裕家庭的木房很華麗,四牆和地板、頂板都染成紅色,門框、門板、窗沿、窗蓋上刻有各種圖案。木房除臥室外,還有客房、儲藏室、廚房等。木房附近還有水池、糧倉。畜圈分羊圈、牛棚、馬圈等。春季還另蓋暖和的接羔圈。
土房(塔木圍)多在農業和半農牧地區。在牧區的冬窩子也有類似的房屋。柯爾克孜族酌土房,在構造上多分為用土坯或生磚壘砌的“克爾皮其塔木”,用夯土築造的“索克莫塔木”,用草皮壘砌的“奇木喀納”等。上房一般為長方形,間有方形,平頂,有一扇或兩扇門板。門板外掛包著一層芨芨草簾。房頂中央有一個小小的天窗,刮風下雨或夜晚,上麵蓋有活動的花氈蓋或木板的窗木蓋“喀普喀克”。土房的牆壁厚而堅固。室內右側有壁爐和暗筒。壁爐上部為向前突出的人字形爐頭。壁爐和暗簡兩沿刻有各種花紋等圖案。室內正對麵牆上有長約2米,寬約1.5米的窗台式壁龕,多放置被褥、枕頭等,上麵蓋有繡花的絲毯。富裕者在壁龕四周刻有各種美麗的圖案。室內左牆有3-5個台階的儲藏台,放餐具和食品,上蓋繡花白布簾。房門左右牆上修有小壁龕,放置馬鞍和雜品。室內左側另搭爐灶,供寒冬臘月土炕燒火取暖之用,高約50~80厘米,麵積與室內地鋪相當。土炕上除鋪氈、毛毯以外,還鋪竹席、草席和芨芨草席。富裕家庭的土房比較講究。一般比平民的高,都是生磚和紅磚砌築的。除臥室外,還有客房、廚房、儲藏室、庭院、花園、果園等。牆壁用石灰粉刷和裝飾。房屋椽子都是細小圓滑的短木,窗欞、門楣上有經文和對聯。牆壁和木框、木柱上刻有各種秀麗美觀的花紋圖案。庭院大門多為雙扇門板。門楣多為弓形。有的在平形門楣上還修有專用於祈禱或做禮拜的一間小閣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