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柯爾克孜族的物質文化(7)(1 / 2)

柯爾克孜族非常喜愛首飾。他們用黃金、白銀、紅銅等鑲嵌製造的耳環、手鐲、項鏈、戒指等,具有特殊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征。例如金銀耳環多為環形、半月形、三葉形、花冠形、萄葡形等。花冠形耳環正中還鑲一顆紅、綠色或銀白色的瑪瑙、寶石、珍珠。葡萄形耳環是用數十顆微小橢圓形黃金或白銀鑲嵌、呈葡萄串狀的一種首飾。三葉形耳環像一片樹葉,其上麵刻有花卉或其他圖案。另外,還用白銀製作形似羊耳的羊耳環,其上麵鑲有幾顆明珠,並在耳環邊刻有幾何圖案。根據柯爾克孜族的習慣,耳環是他們認親和訂婚必不可缺少的禮物。柯爾克孜族婦女用的金銀和珠寶項鏈,種類很多,主要有串鏈形項鏈、瑪瑙眼項鏈、花柱形項鏈、花蕾形項鏈、珍珠項鏈等。其中,花蕾形項鏈多為姑娘戴用。另外,柯爾克孜族當男女嬰兒滿四十日後,在項鏈上還要係上“圖瑪爾”(護符)。婦女的戒指多為花冠、花環形狀並鑲有一顆明珠。男人的戒指一般分為紐扣戒指、刻有幾何圖案的環形戒指等。在紐扣戒指上刻有鷹頭、日月星辰和花冠等圖案。習慣上,戒指也是男女雙方認親和訂婚的主要禮物,一般受禮後不能違背婚約。

第四節居住習俗

柯爾克孜族的住所-般與他們的遊牧和半遊牧生活相適應。他們根據季節變化和農牧業生產的需要,分別居住氈房(勃孜圍)、土房(塔木圍)和木房(吉戛其圍)。

居住在草原牧區的柯爾克孜族生活中,氈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柯爾克孜語中,氈房被稱為“勃孜圍(白房子)”又稱“克依孜圍”(氈房)、“阿克圍”(白氈房)、“朱爾特”(房舍)、“柯爾克孜圍”(柯爾克孜族氈房)。從形狀看,柯爾克孜族的氈房比哈薩克族的氈房和蒙古包略高而頂尖。這種房子主要具有冬暖夏涼、不存水、不積雪、拆卸搬運方便等特點。在柯爾克孜族的意識巾,氈房的這種形狀,象征著他們的搖籃-綿延起伏、蔚為壯觀的山峰。柯爾克孜人非常忌諱用黑色或灰色氈子做氈房,認為這是不吉利的。他們認為,白色氈房象征著山頂上的皚皚白雪和純潔的心靈。

“勃孜圍”是由氈子、木料和編織花紋的芨芨草搭建而成。其形狀下半部為圓形,上半部為塔形。氈房冬季暖和,夏季涼爽,不存水,不積雪,拆卸方便,易於搬遷而成為草原牧區人的理想居住方式。氈房的木頭框架主要由柵欄“開熱改”、天窗支架“烏克”、天窗“吐尼杜克”、門框“埃希克”等構成。外麵的蓋氈和氈壁用白色羊毛氈縫製。外層氈壁和木頭柵欄支架之間夾一層用芨芨草編製而成,織有各種鮮豔民族圖案的芨芨草編。氈房外麵的蓋氈以及氈壁、氈門簾上亦有各種圖案進行裝飾。氈房的形狀下半部為圓柱形,上半部為塔形。如同巍巍高山,在綠色草原上顯得十分壯觀。在柯爾克孜族心目中,氈房象征著生養他們的起伏綿延的山峰,白雪皚皚的高峰以及純潔的心靈。柯爾克孜族非常忌諱用黑色或灰色等顏色的氈子製作氈房,認為這不吉利。

柯爾克孜族氈房的結構,一般是由用柳樹、樺樹、楸樹等製作的柵欄、支架、天窗架、門框等組成。柵欄一般是用寬約4-5厘米的若幹支扁形木條組成,是氈房的下部頂架,為整個氈房的基本構件。一頂氈房柵欄一般是4~5節。富裕家庭也有8~10節的特製氈房。這種特大氈房多用於舉行婚喪喜慶儀式或氏族、部落集會等活動。氈房的支架是由40一100根下端彎曲、上端筆直的撐條組成,下端與柵欄節綁紮固定,上端則插入天窗架邊框眼內。天窗架為直徑150厘米的圓形架子,中間為用相互穿插的4條硬質木料製作的弓形窗頂。氈房的門框為長方形,高180厘米,寬80厘米。門多向東或東南開。在春秋風雨季節,在氈房的中央還立1根硬質鬆木製作的撐杆。柯爾克孜族將氈房的這些內部構件,染成紅色並刻上月牙、花朵、鳥類、羊牛角等各種圖案。

氈房的木料構架,用寬約15~18厘米的毛織柵欄帶、支架帶等綁紮固定,柵欄外麵圍以2-4塊編織花紋的芨芨草簾。芨芨草簾和支架外麵圍以白色圍氈、篷氈等。圍氈和篷氈分為後圍氈和正麵圍氈、前圍氈或門方圍氈、後篷氈或正上篷氈、前篷氈或正下篷氈等部分。圍氈和篷氈用花紋的毛織帶綁紮固定。另外,圍氈和篷氈向外的結紮處,掛一條寬約50厘米的補花長氈條,稱“阿克艾太克”。在阿克艾太克下沿,還係有稱為“鐵鐵果”或‘克力杜若兀其鐵鐵果”的類似雞冠花的數十個紅櫻,裝飾整個氈房。天窗頂部有一塊活動的2~4米的方形補花頂氈,稱為”通杜克”(天窗蓋氈),在夜晚或風雨天氣時,把它蓋在天窗上。在門框外掛有補花的氈毯和編織成花紋的芨芨草簾。

柯爾克孜族十分講究氈房內部擺設,布置很有規律。地麵多鋪普通氈毯、擀製壓花的多色氈毯、補花或貼花的氈毯、多色花紋的毛織毯等。冬天,在氈毯和毛毯上麵還鋪牛、羊、馬和熊皮製作的“闊力多蘭’’(特製的方形皮毯)和“塔力帕克”(普通皮毯)。皮毯上麵再鋪褥子,作為座位。柯爾克孜族一般不用桌椅,富裕家庭在地上還鋪一種編織的花紋毛毯,多來自維吾爾族地區或從國外進口。氈房進門右側為儲藏室,一般內置餐具和食品,外圍一塊帶有多色花紋和圖案的芨芨草簾。進門右後角的開列蓋上麵,掛一塊直徑1~1.2米的編織的花紋毛袋,內藏各種首飾和婦女用品。毛袋前為年幼子女的鋪位,上掛一塊繡花的絲毯或天鵝絨毯,外圍繡花的絲織圍簾。進門正對麵放置木箱和其他笨重物品,正麵擺有被褥、枕頭等。木箱和被褥前麵是客人的座位和睡鋪。進門左後角為老人的鋪位,背後柵欄上麵掛有帽子和衣裳等。左下角放置馬具、打獵用品和其他日用工具等。在左前角的柵欄上掛有馬鞭等用品。氈房正中央,對準天窗放有三角鐵架、鐵鍋、鐵壺、火鉗等,便於取暖、做飯。柯爾克孜族的氈房是他們放牧時常用的一種拆卸方便、易於搬遷馱運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