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柯爾克孜族的物質文化(7)(2 / 2)

由於遊牧生活,柯爾克孜人一年四季要搬遷幾次,轉移牧場。在這方麵有許多傳統禮節。搬遷時,要舉行告別儀式,宰殺牲畜,請諸親好友男女老少吃飯,舉行娛樂活動。未搬遷戶要挨家挨戶舉行送別儀式,表示歡送。舉行這些儀式時,多作和睦相處,互相合作的回憶。並且互相贈送紀念品、食物、飼草等。儀式過後,鄰居和整個阿寅勒居民點的男女老少,都出來幫助拆卸氈房,捆馱行李和家具。如果馱畜不夠,大家還借給牛、馬、駱駝。出發時,全體男女老少夾道歡送,預祝他們一路平安,並派青年人送到目的地。當搬遷者途經阿寅勒居民點時,不論相識與否,都出來殷勤招待,贈送饢、油炸疙瘩、奶子。奶油、奶茶和其他路上所需用品。如果搬遷者需要留宿時,途中的阿克勒點要宰羊招待,舉行多種遊戲。到達新居點時,當地阿寅勒居民地的成員都出來熱烈歡迎,幫他們卸下行李,架好氈房,並挨家挨戶宰羊招待,舉行儀式,稱“鄂爾魯克”。新搬來者也舉行相識儀式。宰殺牲畜,熱情招待鄰居。相互請客;往往連續數日。農業地區的柯爾克孜人,搬遷新居或蓋新房,也要舉行新房儀式,進行遷居慶祝活動,但不像牧業地區那樣隆重。

柯爾克孜族在住房內的布置、陳設,仍然較多地保留了遊牧民族的特色和風格。雖然住房內也放著雕花木床,但這隻是擺設,人們依舊喜歡睡在有層層花氈子和羊皮的土炕上。不論是冬夏,也不論家裏有多少床被褥、枕頭,從不收入壁櫥或衣櫃,而是整齊地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有的可達到一人多高,沿氈房牆擺半周,形成一堵五彩繽紛的花牆,給人以富有的感覺。柯爾克孜人很注重室內裝飾和布置,無論是氈房還是土木屋,壁上都掛著掛毯和帳幔,炕上還鋪著坐褥。靠門的牆上釘有衣架,衣架上掛有精心刺繡的蓋布。門上有編織精細的門簾,窗有繡花窗簾。這些門簾和窗簾,多是家庭主婦千針萬線精心繡製的。夏季是用芨芨草編織的草門簾。

室內的主要物品有希爾達克,即柯爾克孜族氈房裏鋪的花氈。防寒防潮,美化居室。做工講究,用紅、白、黑、黃、綠、藍等色布套剪,正反對補。大都為羊角流水高山樹雲等的變形圖案。做法是首先將羊毛按不同顏色和粗細分類,用粗毛擀氈,用細毛撚線。再將擀出的氈子和撚出的線染成各種顏色,然後以黑氈為襯底,將彩色氈子根據不同顏色精心剪成各種圖案,再以色線將剪成的圖案縫製在底氈上,形成一幅完整美麗的圖案。一般常5-7米,寬1.5-2米。底氈都用黑色氈子,因喜好不同,各地區的花氈圖案也不一樣。花氈是姑娘出嫁時不可缺少的嫁妝之一。西爾達克以質地結實、色澤豔麗、圖案美觀而深得柯爾克孜人的喜愛。

“圖希圖克”又稱幃幔、壁掛等。麵料是紅、紫、黃色的布和金絲絨。一般以紅色基調的綢料為中間麵料(長約3米,寬約2米),在其上、左、右三邊縫接黑平絨繡飾,邊上用金線和色線繡上禽獸、草原、畜群和波浪、雪峰等。近年來,還出現了飾有裝飾品和繡上花木、蟲魚、麥穗、水果等圖案的壁掛。有的繡飾邊沿縫綴彩穗。用絲線鎖繡,繡紋緊密熨貼,色彩明快,粗狂中顯出細膩。現在絨繡針法也開始用於吐西圖克刺繡,即在寬幅黑平絨麵料(3×2米)上繡以花卉,將繡料縫貼在幅寬一樣大的麵料上製成。這種繡法具有多層繡暈的繡紋效果,毛絨感強,圖案形象豐滿。吐西圖克是姑娘出嫁不可缺少的嫁妝,在柯爾克孜人心目中,它的價值遠勝於實用,被視為傳家寶時代相傳。壁掛頂部下垂40厘米的黑色或綠色的三角裝飾物2~3個,三角的邊上飾三四厘米長的紅、黃、綠色穗子。三角上麵也繡有傳統的圖案。柯爾克孜族壁掛,繡織精細,色澤鮮豔,圖案新穎,具有獨特風格。柯爾克孜族家庭飾物,傳統刺繡壁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