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柯爾克孜族的物質文化(5)(2 / 3)

屬於飲食範疇的禁忌至今依然是人們對孩子們進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餐布、鹽等與食物相關的東西是禁止踩踏的;揮在地上的饢渣連著吹佛三次就可以食用;如果在旅途中遇見饢就表示福運和順暢;如果不吃已經煮熟的飯食上路,其前途就會不順;家裏的剩飯不能倒在路上;古人們為飯食進行祈禱時,要將鍋蓋蓋上;如果正在吃飯時有客人到來,人們就會熱情接待;為那些未能來到宴請場合的客人留出其份額(柯爾克孜人稱為西帕戛)等習俗,都是柯爾克孜人及兄弟民族所共有的與飲食消費有關的習俗。

柯爾克孜族對於各種色彩的禁忌也體現在民間飲食文化方麵。在柯爾克孜族的看來,黃色是悲痛的象征,是不吉利的顏色。因此,用來宰牲的牲畜都是選擇黃色,或者是白色黃山羊。人們認為選擇這種黃色的牲畜做祭品,祭祀者的疾苦就會隨牲畜脖子上流出的鮮血一起流走。白色是柯爾克孜族所崇拜的神秘顏色,象征著富足、純潔、吉祥、幸運等。如果晚上從家裏往外拿白麵、奶汁、乳酪等白色東西,就會被認為是拿走財富、吉祥和福運,因此是絕對禁止的。甚至白馬也不用“白馬”來稱呼,而將其稱為“紅馬(克孜勒阿特)”或者“布茹勒馬”、“庫拉馬”等。而對於白色的狗則用“庫(枯白色)”。這些禁忌毫無疑問與崇拜習俗有著密切的聯係,有很深刻的宗教和哲理含義。黑色被認為是能引起恐慌,帶來災難的的顏色,它象征邪惡、恐怖、黑暗、絕望、魔鬼世界等,因而產生了在葬禮上穿黑色服裝,而在平常生活中忌黑的習俗。

第三節服飾習俗

服飾是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服飾的製作、樣式和取材,往往都直接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經濟文化生活。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柯爾克孜族,其穿著服裝也與畜牧業有著密切關係。為了騎馬運動方便和適應高寒地區的氣候,服裝多取材於動物皮毛製品,而且都比較寬大結實耐穿。夏季服裝則通常短小而緊身。衣服袖子比較長,袖口多綴以皮毛。比如在山區牧場冬季多穿皮大衣(伊奇科)、皮褲、皮帽、馬靴、氈靴等。皮帽(圖馬科)的材料主要是綿羊羔皮、狐狸皮、水貂皮、水獺。皮大衣裏子用棉羊皮、狼皮等縫製。腰部戴銀質或銅質扣的寬皮腰帶。男人們在夏季多戴白色高頂氈帽“卡勒帕克”。這種白色氈帽一年四季都戴,是從衣著上區別柯爾克孜族一個標誌。這種氈帽多用精選的白色羊絨擀製成氈子,然後按照一定比例將氈片裁剪出四塊等腰三角形,用優質的絲綢做裏子,將四片氈塊拚接縫製而成。最後,還要將帽子的下沿翻卷起約8厘米左右的帽沿,用黑色絲絨做成表麵。其樣式多為四棱平頂或圓尖頂。自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特征。從氈帽的差異上能夠看出不同的部落的和戴帽者的年齡。帕米爾地區的柯爾克孜族常戴從帽沿上前後開縫的氈帽,而天山山區的柯爾克孜族則是左右開縫或不開縫。老年人的白氈帽一般不在氈帽上繡圖案,也不綴纓絡,顯得莊重、樸素、大方。中年男子的氈帽頂部綴有黑色纓絡並在氈帽上繡有簡潔的圖案,使人顯得英俊、剽悍,極能體現柯爾克孜族的豪放的性格。青少年男子的氈帽頂部綴有纓絡,美觀精致,帽子上繡有鮮明的民族圖案,顯得青少年英俊、活潑,富有朝氣。“卡勒帕克”被認為是聖帽。平時不戴時,要將它放到高處,或放在被摞、枕頭上麵。不能把它隨意扔在一個地方。更不能隨意拋扔,或用腳踩踏。否則將會得到人們的責罵和訓斥。有貴客來臨,主人向客人贈送白氈帽是一種尊貴的禮節。古代,柯爾克孜族汗王將白氈帽贈送給來朝的使臣,或派使臣向鄰國友邦的汗王贈送白氈帽,以示友好。今天,柯爾克孜族人依然以贈送氈帽來表示和增強民族之間友誼和團結。無論是給什麼人贈送白氈帽,都表示一種最尊貴的禮節。因為柯爾克孜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位尊貴、純潔、神聖、吉祥的象征。贈送白氈帽,意味著雙方友誼純潔、高尚,祝對方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