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柯爾克孜族的物質文化(5)(1 / 3)

發酵的馬奶“克米茲”是柯爾克孜族最喜愛的飲品。“克米茲”含酒精量約為1.5-3度。其製作方法是先將剛擠出的馬奶裝入熏製的山羊皮囊,放入陳奶發酵劑,使之發酵,並用木杆不斷攪動,過夜後就發酵成為酸度適中的可口飲品。“克米茲”雖然含有少量的酒精成分,但不易醉人,更不傷身體,具有一定的治療價值。由於馬奶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酸、礦物質、多種維生素、氨基酸等。柯爾克孜自古以來用“克米茲”治療肺結核、胃病、支氣管炎、白血病、哮喘病,以及胃癌、肺癌等多種疾病。除了“克米茲”外,柯爾克孜族特有的飲品還有,用糜子麵加工而成的“波左”飲料。其製作方法是:把小麥挑選洗淨晾幹,再用溫水浸濕捏幹,用棉被蓋嚴捂起來,待長出0.2~0.5厘米左右的麥芽後,曬幹,磨成粉,夏季一般糜子麵70%~80%。原料越雜,質量越好。第一次釀造時可放發麵作菌種(以後可用過濾酒渣作發酵菌種),拌勻後捂起來,冬季在生火的房子裏發酵約2~3天,夏季一天即可。發酵後聞有酒味時,加水過濾成粥汁狀,再放到鍋裏文火煮沸,然後倒入木桶中捂起來再進行第二次發酵,待到第二天用紗布過濾,去掉麩皮,即成“波左”酒。實際上一種酸甜可口的飲料。冬天熱喝,夏天涼喝。其酒味醇厚、甘美、清香,甜中略帶點酸。釀造優質的“波左”酒,其酒精度可達到10度左右。孢孜酒而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祛寒、生津、開胃、助消化。柯爾克孜族傳統飲品中還有用大麥、青稞粉、玉米麵加入酸奶釀製而成“加爾馬”,用鮮奶和濃茶燒製的奶茶等。這些飲品一方麵有驅寒、生津、開胃、助消化的功效,另一方還能平衡以肉食為主的食物結構。

隨著牧區定居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城鎮化的不斷加速,柯爾克孜族的食品結構也在起了悄然的變化,在當今社會,除了先前已經普遍食用的洋蔥、土豆、大蒜等之外,各種新鮮蔬菜也早已成為柯爾克孜族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柯爾克孜人進餐時有很多禁忌。首先是飯前必須洗手,洗手時不能甩手上的水,要用毛巾擦幹。進餐時不能用手亂摸和用鼻子嗅餐補上的食品,吃囊時不能拿著一整個饢咬,要掰成小塊往嘴裏放。吃飯時要細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大咬大嚼,更不能發出大的聲響。進食時不能大聲喧嘩,更不能張口大笑。禁忌拋灑食品,掉下的食品碎屑要放在餐布上,幾個人在一起吃飯時,不能動別人的碗勺,幾個人同吃一盤抓飯、抓肉時,隻能抓自己麵前的。

柯爾克孜人待客人坐定後,要提水請客人淨手,一般是前邊一人一手提水壺,向客人手上澆淋,一手端臉盆接水,一般澆淋三次客人洗三下,後邊一人則遞上長手巾請客人擦手,如果是一人侍候客人洗手,則將長手巾搭在肩上。客人洗手時不能甩手上的水,要向下滴入盆中。不允許將手伸人盆中去洗,更不許幾人共用一盆水洗濯,飯前飯後或在進門時要主動給客人倒水洗手。柯爾克孜族忌諱在主人麵前點牲畜頭數。接羔時忌說不吉利的話。放牧時,不能打罵牲畜,更不能用禁食動物的名字罵可食動物。還有不能乘騎綿羊、山羊等小牲畜。不能把禁食動物與可食動物拴在一起或在-個圈內喂養。不能在畜圈內大小便。不準踩踏或跳過用於牲畜的繩子。不能騎馬闖入羊群。每年接羔前期或發生風雪災害時,要進行“淨畜”,即將牲畜穿過火堆或——通過點燃的幾支蠟燭。因為,在柯爾克孜族看來,火光便是驅除邪惡的象征這與他們最早信仰的原始薩滿教觀念有關。

在與飲食有關的信仰之中,食鹽的作用是非常豐富重要的。這可能是源於鹽是似乎所有突厥語諸民族中共有的信仰形式。例如:柯爾克孜人當中最惡毒的咒語就是“讓鹽來懲罰!”在人們相互起誓時,尤其遇到事關重大,需要起毒誓之時,就要以“如果我不守信用,就讓鹽來懲罰我!”來表示自己的誠意。兩個年青人結婚之時,人們讓新婚夫婦吃泡在鹽水裏的饢,這不僅代表著人們希望他們的生活美滿實足,家庭牢固,還表示著一種相互間盟約的堅定。自古以來,實厥語諸民族一直食用從山洞裏或山崖上的鹽層取來的鹽。對山和山洞的崇拜是人類自然信仰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要參雜了鹽的延伸意義,使鹽獲得了更加神奇的色彩。同時,鹽的潔白,以及其給予食物的味道,以及鹽本本身所具有的消炎、治療等多種功效也是人們對鹽進行崇拜的根基所在。“缺了鹽的食物連狗都不吃”、“吃了別人的鹽,還要向別人的鹽罐裏撒尿”等等諺語,本身就充分體現了人們對鹽的一種崇敬思想。鹽和食物被認為是聖物,不能隨便扔掉或踩踏。不能在倒食物垃圾的地方大小便。不能用禁食動物比喻他人,或在吃飯時談論禁食動物。不能在河道、泉水、水井邊、水塘等處大小便、洗衣服或倒髒水。不能用棍子打水。餐布被認為是所有富足的靈魂所在,它上麵隻能擺放食物,任何人都不能隨便褻瀆餐布。不能坐在餐布、藏食品的箱子、麻袋和炊具上落座。決不能踩跨餐布,鍋碗瓢盆等神聖物品。不能在舊火塘、舊爐灶或在爐灰上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