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柯爾克孜族的物質文化(4)(1 / 3)

現代柯爾克孜人的鐵器製造業遠遠不如古代那樣的規模,為數很少的鐵匠僅能製作馬掌、馬鐙、砍土曼、鐮刀、砍砍等簡單的鐵器。銀匠也隻能製作簡單粗糙的首飾及馬具、木箱上的小塊銀飾物。柯爾克孜族地區有豐富的礦藏,但1949年前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工業。烏恰縣的石油礦和煤礦雖早就開采,但都被反動軍隊占有,亂挖亂掘,時開時輟,不但沒有給柯爾克孜族人民以任何好處,反而使礦床遭到嚴重破壞。那時工人過著牛馬般的生活,在礦工中流傳著“下窯三分災,不是早上死,就是晚上埋’’的說法。由於沒有工業,廣大牧民的生產和生活用具極為簡陋,原料多是木頭或皮毛,有的還爬山涉水到遙遠的城市購買。1950年,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兩國在烏恰縣柯爾克孜族地區康蘇鎮共同創辦“中蘇有色稀有金屑股份有限公司”,開設了幾個廠礦。1954年正式投入生產,1955年蘇聯將廠礦移交給我國,這是國家在柯爾克孜族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化企業。到目前為止,柯爾克孜族地區興建了機械、化學、木材、煤炭、煉焦、采礦、發電、建材、建築等數十個工業企業。為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農具修配、鐵木加工、化肥、釀酒、食品加工、紡織縫紉等工業也遍布各地。1983年自治州工業總產值達到1681萬元,是自治州成立時的9倍。

1949年前,柯爾克孜族地區交通阻塞,商業不發達,物資交流不暢。由於牧民無力到外地進行交換,畜產品賣不出去,需要的東西買不到,牧區就成為奸商橫行的地方。他們用牟取暴利的方法,向廣大牧民進行殘酷剝削,如用一包針換牧民一斤羊毛,三四尺布換一隻綿羊,暴利往往高達四五倍至幾十倍,使牧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柯爾克孜族地區的商業貿易得到迅速發展。商業網點遍布農牧區和城鎮,在幫助牧民發展畜牧業生產、改善經濟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

柯爾克孜族由幾千年來單一的遊牧、農耕、狩獵和手工業生產,向著多種經濟,多種產業結構過渡。黨和政府為了發展柯爾克孜地區的經濟,除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產以外,還在柯爾克孜地區開發礦山,興辦工廠,建立商業貿易網。並大力發展柯爾克孜地區文化教育事業。在機關、廠、礦、企事業中,大量吸收柯爾克孜幹部,黨和人民政府還利用各種途徑,大力培養柯爾克孜幹部。不僅有本民族的各級幹部和產業工人,而且有本民族的專家、教授及工程技術、畜牧農藝、新聞出版、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等行業的中、高級知識分子。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大批柯爾克孜族群眾進入城鎮,經濟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廣大柯爾克孜族農、牧民響應黨的號召,自己動手辦廠、開礦,興辦各種事業,從事專業生產,開展多種經營,發展民族經濟。大批農牧民。變成了產業工人,一些自給性生產或家庭副業如擀氈、織毯、刺繡、製帽等開始形成一定規模的商品生產,使農牧區的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農、牧民的經濟生活也由單一的農、牧經濟向多種經濟轉化。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柯爾克孜族的各項經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廣大柯爾克孜族地區已經從一個落後的農牧區逐步變成一個既有發達的農業,又有現代化能源、紡織、機械、建材、食品加工、皮革以及繁榮的商業和對外外貿易共同發展,祝步走向現代化的地區。

第二節飲食習俗

飲食也是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各民族的飲食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環境,並受到宗教信仰、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柯爾克孜族是從事畜牧業生產的民族,飲食中,肉和奶製品占主要地位。據史書記載:古柯爾克孜人“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傳說柯爾克孜英雄瑪納斯打行軍仗時,其部眾主要也是以乳肉充軍糧。柯爾克孜族以孳養牛、羊、馬、駱駝、犛牛提供生活所需的肉和乳,幾乎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肉、奶、乳製品。小麥、肯稞、蔬菜在他們的飲食中,隻是輔助食品。夏秋季,他們主要的飲食為鮮奶、酸奶酪、奶皮子、奶油、肉食和麵食。冬春季,主要飲食是肉、幹酸奶酪、酥油、麵食等。他們一年四季皆離不開奶茶。信奉伊斯蘭教的柯爾克孜人,忌食豬肉和自死牲畜肉。馬肉馬腸為最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