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人進食時,麵前鋪一塊餐布,不論多少人皆圍在餐布周圍,盤腿而坐,共同進餐。人們說柯爾克孜人的氈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豐盛和待客之熱情。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以肉和奶製品為主要食品。據史書記載:柯爾克孜人“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以肉為食,牛馬乳為酒”。以放養牛、羊、馬、駱駝、犛牛提供肉和乳,幾乎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肉或乳製品。小麥、青稞等糧食隻是輔助食品。夏、秋季節的主要飲食為鮮奶、酸奶酪、奶皮子、奶油和麵食。冬、夏季節的主要飲食是肉、酸奶疙瘩、酥油、麵食等。柯爾克孜人在飲食中喜好食馬肉、馬腸及犛牛肉、牛羊肉。特別喜歡食馬肉。招待客人最珍貴的食品是馬肉,宰馬駒招待客人是最高的禮遇。在英雄史詩《瑪納斯》中多有宰白馬駒及空胎牝馬招待貴賓的描寫。喜食奶製品,特別是酸奶和酥油,一年四季都食酸奶,各種食物都喜放酥油,以酥油衝水喝或用饢夾酥油塊吃是極普遍的。有部分柯爾克孜男子喜好飲酒,有的甚至成為嗜好。柯爾克孜人進餐時有很多講究。首先是飯前必須洗手,洗手時不能甩手上的水,要用手巾擦幹。進餐時不能用手亂摸和用鼻子嗅餐布上的食品,吃饢時不能拿著一個整饢咬,要掰成小塊往嘴裏放。吃飯時要細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大咬大嚼,更不能發出大的聲響。進餐時不能大聲喧嘩,更不能張口大笑。禁忌拋灑食品,掉下的食品碎屑要放在餐布上,幾個人在一起吃飯時,不能動別人的碗勺,幾人同吃一盤抓飯、抓肉時,隻能抓自己麵前的。柯爾克孜人吃肉也有一定講究,給客人分肉也有講究,吃肉時,先削哪塊,後削哪塊,程序是不能亂的。柯爾克孜人認為羊股骨肉是最珍貴的,要先給尊貴或年長者吃。上麵的肉不能削光,剩下下麵的肉要回敬給主人表示對主人的敬意。客人吃肉時剩下一點,給主人家的孩子們吃,若吃光了也被視為是不禮貌的。柯爾克孜族待客殺羊,是最高禮節之一。肉煮熟之後,先給客人中最尊貴或最年長者獻上羊頭。客人首先用刀劃開羊頭的鼻,吃右邊的肉,耳朵可給鄰座客人,自己吃眼睛,然後割下腮肉,給其他客人,再把羊頭敬還給主人。
柯爾克孜人當中流傳著許多有關食用肉方麵的儀式習慣,直至今日,柯爾克孜人在日常生活中依舊嚴格遵循著這些慣製。在食用畜肉時的習俗在待客過程中表現得尤為鮮明。當家裏來客人時,如果來人是非常尊貴的客人,同時帶數量較多的人員,主人家就要宰殺馬駒進行招待。一般情況下,主人家多以宰羊招待客人。用宰馬來接待客人的事情並不十分多見。一般情況下,牛不做為接待客人是宰殺的牲畜用。在接待賓客時,主人首先要把用來宰殺的牲畜,牽引到賓客們麵前,要得到賓客們的祝福。隻有獲得了賓客的許諾,張開雙手進行祝福祈禱之後,人們才能對牲畜進行宰殺。如果賓客們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對牲畜進行祝福祈禱,那麼這個牲畜就不能進行殺牲。平時,如果要宰殺小牲畜(綿羊或者山羊),主要把牲畜牽到賓客們休息的屋門口,讓牲畜的頭朝向西邊進行祈禱和宰殺。
柯爾克孜族是個好客的民族。客人到家必殺羊招待。但羊肉要按講究來吃所以就產生了一個吃羊肉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柯爾克孜族聚居的克亞孜部落有位叫闊裏巧克的老人。他在部落早大力提倡對遠方來的客人、親戚朋友要講究文明禮貌。詩人要誠心誠意。所以克亞孜部落成了遠近聞名的禮儀之鄉闊裏巧克老人也成為最受尊敬的部落首領。在離克亞孜部落不遠的地方,有個汗國的汗王,對克亞孜部落和首領有如此大的名望很不服氣,於是就與群臣商議訂下一條妙計。其屬下依照汗王的吩咐將闊裏巧克請進王宮,並安排廠住所,每天三頓茶水招待,就是不供給食物。一直到第四天,仆人才把一隻香氣四溢的燉全羊送到闊裏巧克的麵前。闊裏巧克仔細地洗完手,並做了感謝主人厚意的祝願後,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刀,慢慢地割下羊頭,吃了半邊,用雙手擺在對麵的盤邊上,他接著拿起前腿吃了幾塊肉,又雙手把前腿擺在對麵的盤內然後割了一塊羊尾油,又割了兩片肝子,把羊尾油夾在中間吃了下去。這時闊裏巧克才拿起其他肉大吃大嚼起來,等他吃飽吃完淨手後,事先安排窺視他吃肉的仆人,把吃肉的經過詳細稟報給汗王。汗王聽後對闊裏巧克的吃肉方法很不理解,就親自去問個究竟。汗王拿起吃了一半的羊頭問,這是什麼意思,嫌我的羊頭不好食嗎?拿起前腿看廠一下問,是嫌肉不嫩嗎?闊裏巧克笑著說:“尊貴的汗王,一隻羊隻有一個頭,頭為生靈之本,羊頭是汗王享用的,賞給廠我,我怎麼能獨自享用哩?至於前腿你知道,凡四條腿的生靈都在前腿所走的地方得以溫飽。它們喝水、吃草都靠前腿,若沒有前腿,我們吃不到鮮美的羊肉,既然前腿有這麼大的功勞,我怎麼能獨吞呢?用羊肝夾羊尾油。那是羊尾油太膩,夾片羊肝,肥瘦均勻,增加食欲,客人可多食其他食物符合我們柯爾克孜人客人吃的越多、主人越高興的好客習俗。汗王聽了闊裏巧克的很有邏輯的吃肉講究,輕輕點頭稱是,並號召汗國全體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麵懂禮貌、講文明。從此吃羊肉的講究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