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柯爾克孜族的物質文化(3)(2 / 3)

俄羅斯考古學家Y胡迪雅闊夫於20世紀80年代之後,對葉尼賽流域進行了一次大規劃的考古發掘活動。針對柯爾克孜人的武器製作技藝方麵的情況提出了最新的例證。與此同時,對裝液體的壇子和裝有兵士骨灰的罐子的製作特點,以及柯爾克孜兵士們所使用的裝備器具進行了這樣的論述:“柯爾克孜族的兵士腰間束有皮帶,其上還掛有箭囊、刀具等。在那個時期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戴有耳環。項鏈、手鐲、帽飾等都是婦女們主要的裝飾物。男子則將雕繪著兩匹馬頭的銅製圖瑪爾掛在脖子上做為飾物。這是非常古老的一種習俗。”31柯爾克孜木匠非常擅長製作手工的家具,木盒木盤,木製的碗勺,木桶,箱子和一些木製的樂器等,並且用在木器之上刻畫紋線和花紋的方式來對這些東西進行裝飾。

元代吉利吉思的紡織,已經從自給自足的生產,作為一種產業在開發利用的同時發展到了進行批量的商品性生產,由家庭、小作坊,發展到開設工廠,招募工匠進行專業生產。《元史·地理誌·西北地附錄》稱成吉思汗初年,即從中原遷漢族工匠到歉歉州,共設數局。《元史·世祖紀》又載“至元二十三年(1286)賜欠州諸局工匠紗八萬六千一百三十九錠十三兩”。大量記載證明,元朝政府從中原調集各種手工業工匠,到吉利吉思地區的歉歉州開辦工廠,從事紡織等工業生產。當時的管理機製大概是,每一種產業,設一個工局,如紡織局從事“織綾羅錦綺”;武器局從事刀箭等兵器生產,還有從事軍事裝備的甲匠、製造魚具的工匠等等,從事各種加工生產。這些工局,皆為官辦,資金、設備、原料由國家提供,工匠由政府從中原調入,而生產的產品大概大部分是充作軍用,其性質近似軍需工廠。這些生產主要是為元軍進軍中亞做準備,但這些工局的開設,對當地還是有益的,發展了吉利吉思地區的經濟,為當地開發了新產業,傳授了新技術。

柯爾克孜族的紡織、刺繡工藝無論在葉尼塞河流域,還是西遷帕米爾以後,都是有一定水平的。在葉尼塞河流域漢以前的古墓出土的織物中,既有中原的絲綢等織品,又有當地的毛織品。這些毛織品上有極其精美的鳥獸圖案。元代,在我國葉尼塞河流域的柯爾克孜地區有專門織造綾羅錦綺的工匠。《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政府“賜欠州諸局工匠紗五萬六千一百三十九錠十三兩”。由此可見,當時柯爾克孜地區的紡織已不僅是婦女的家庭手工業,且有一支龐大的從事紡織業的工匠隊伍。據史料載:在柯爾克孜地區從事“織綾羅錦綺”的漢族工匠就達“千百人”,柯爾克孜族:工匠就更多。當時的主要織物為毛織品。

西遷帕米爾之後,專門從事織造業的工匠和織造局沒有了,但柯爾克孜族婦女的紡織、刺繡工藝,作為一種家庭副業卻有很大的發展。婦女用羊毛織的粗毛呢,用駱駝絨織的頭巾、毛呢料等,很受各族群眾的歡迎。婦女織的毛料馬衣和各種各樣“胡爾俊”(褡褳),以其精美的圖案、絢麗的色彩,頗受各族群眾喜愛。柯爾克孜婦女很講究織物上的圖案美、色彩美。她們的織物,都用不同顏色的毛線,織上美麗的圖案,甚至在毛裹腳布上,也織上精美的花紋圖案。刺繡是柯爾克孜姑娘的一個特長。小姑娘從六七歲起,就在母親或姐姐的教導下學習刺繡。柯爾克孜女子幾乎在所有的織物上都要繡上美麗的圖案,甚至在用來端飯鍋的兩塊小小的墊布上,也要繡上或者剪貼上美麗的圖案。這種墊布上的標準圖案是兩匹在一起嬉戲的駿馬駒。柯爾克孜人的服裝從頭上戴的帽子,到腳上穿的靴子,從襯衣、襯裙到各種外套、大衣,都要繡上花紋、花邊。柯爾克孜人的氈房裏,從帳壁上掛的幃幔,到床圍及其他裝飾物,都要繡上圖案花紋。特別是柯爾克孜女人的嫁妝更加講究,有的要繡好幾年,每個柯爾克孜姑娘在出嫁前就培養成了心靈手巧的刺繡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