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柯爾克孜族的物質文化(2)(2 / 3)

柯爾克孜人中至今還有獵人擇日出獵的習慣。一般不會在星期五和周四之日出獵。尤其是在野獸們懷胎時的夏季是嚴禁進行狩獵的。鷹隼一般要在秋冬季帶去狩獵。柯爾克孜人們采用的月份之名,也是根據野獸懷胎和生育的季節而以該動物的名稱來進行命名的。這其中明確保留了狩獵生活的規則禁忌。在所有的野獸中,柯爾克孜人把黃羊和盤羊看得更為神秘。認為它們是自然神所屬的牲畜,因此把它們的肉體當做藥物來食用,將其皮縫製成衣物給那些經常流產的婦女們穿著,一些地方將黃羊的皮做為拜毯來使用的情況較為普遍。盤羊的角常被放置於墳頭、敖包和麻紮上,以求神佑。在手工藝中,很多岩畫大都以野獸的形象為表現主題。

在柯爾克孜人的日常生活中,屬於狩獵職業的信仰形式較為多見。那些新近購買了槍支、馬匹、駱駝、鷹隼的人要宰殺牲畜宴請賓客來獲得長者們的祝福。購買槍支的人還要履行“barmaktishtetüü”(咬手指)的一種儀式,就是在或得到長者們的祝福之後,讓一位長老咬其手指。這種禮儀表示希望槍準確無誤,多獲獵物的意義。

在狩獵行業中,也同樣存在通過各種手段獲得長老的和鄉親的福祝的傳統。平常第一次出門打獵的年青人,如果打到一隻黃羊,他就要宰殺一隻羊來宴請射手(獵人)們,來獲得他們的祝福。獵人們:“我把福運給你”來為其祈運。當獵人們要出門打獵之日,老人們要以“一路順風”來為他們進行祈禱。如果是5、6個人合夥去打獵時,其中要有主射手,還要有為其驅趕野獸的人。他們所捕獵到的第一份獵物,還要進行平均分配。每人都要獲得一份,首先要把獵物的肝子和內髒的油脂製作為烤肉,每人吃一點,並相互進行祈禱福運。在他們拿著捕獲物的肉回家時,他們都要為任何一位迎接他們的人勻一份,這種習俗稱為“希拉裏戛”(給份子)。那些不予他人份子的獵人是要受到人們唾罵的。我們從這種給份子的習俗中可以意織到獵人們的獵物要與全體族人一同分享,或人人都有份額觀念的存在,其中體現了原始狩獵傳統和通過狩獵養育族群的生活遺跡。

獵人們回到家之後,要非常小心地避免獵物的肉觸碰鐵器。獵物的肉湯不能吹著喝,如果吃著喝,就形同於祈求風雨一般,認為在去打獵時,黃羊、鹿等動物會借著風嗅出人的氣味而逃走。如果打獵時子彈不能打中目標,獵人在回到家時要將槍支扔在門檻讓大小孩、婦女們從上跨越。進入屋裏時要將槍頭朝向外麵,認為不能通過燒烤的方式來打掃黃羊、鹿、盤羊等野獸的頭。如若不然,人的眼睛會失明,人們還用打到熊的槍支在岔氣的人身上觸碰三下的方式進行治療。

西遷天山山區和帕米爾高原的柯爾克孜人狩獵生產,主要是在雪山上進行其狩獵形式由草原上的大規模的圍獵,變成了崇山峻嶺中小規模的單獨獵取。狩獵的工具有火槍、捕獸槍、網罟、獵鷹、獵犬等。獵物主要有黃羊、狼、狐、旱獺及珍貴動物盤羊、羚羊、雪豹、雪雞、石雞等。清代柯爾克孜人不僅是天山南北重鎮伊犁、喀什噶爾、烏什等地的畜產品的主要供給者,而且也是野味、山珍等獵物的主要提供者。柯爾克孜人從雪山上捕獲的雪雞、雪豹、黃羊以及從伊犁河中捕獲的水獺、河狸等獵物,始終是新疆各族城鎮居民和中原商賈們最喜歡的。清代詩人洪亮吉在他的《伊犁紀事詩》序中,詳細記載了柯爾克孜人獵獲的“哈拉明鏡”(黑海狸)在惠遠互市貿易的盛況。柯爾克孜人用這些珍貴的獵物換回他們所需的綢緞、茶葉、瓷器、炊具、首飾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

清代,柯爾克孜族不僅是天山南北重鎮伊犁、喀什噶爾、烏什等地的畜產品主要供應者,而且還是個中山珍野味的提供者。他們用野獸的皮張和肉換取絲綢、茶葉、瓷器、飲具、首飾以及金銀等。如今在一些山區牧村,雖然也有很多馴養獵鷹、獵犬的牧人,但由於國家嚴格限製獵殺珍稀野生動物,狩獵已經成為一種奢望,在冬季能夠獵殺狐狸、野兔等動物就是獵手們的最大的滿足。今天,阿合奇縣是保存這一古老傳統的主要地區之一,該縣的蘇木塔什鄉還被國家命名為“獵鷹之鄉”。這恐怕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