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柯爾克孜族的物質文化(2)(1 / 3)

在葉尼塞河上古柯爾克孜人的捕魚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夏季,結網捕魚:冬季鑿冰取魚。到了元代,元政府因葉尼塞河盛產魚類而從我國南方調漁民、工匠到柯爾克孜人居住區傳播製造捕魚工具的技術和捕魚技術。在葉尼塞河上打造舟船,教習當地柯爾克孜居民駕舟船。至此,葉尼塞河流域的古柯爾克孜漁民既保留了北方漁民特有的捕魚方法(如鑿冰取魚),又學到了南方漁民的捕魚方法(如駕舟撒網等),使柯爾克孜地區的漁獵生產得到迅速發展。

柯爾克孜人從古以來,就是以遊牧為主,兼營狩獵和種植業。狩獵是廣大柯爾克孜人生活的重要補充部分。還有一少部分柯爾克孜人專門從事狩獵活動,以狩獵謀生。在清代,柯爾克孜人不僅是天山南北重鎮伊犁、喀什噶爾,烏什等地的畜產品的供結者,而且是野味,山珍的提供者。柯爾克孜人從雪山上捕獲的雪雞、雪豹、黃羊以及從伊犁河中捕獲的水描、河狸等獵物,始終是新疆各族城鎮居民和中原商人們最歡喜的貨物。在解放前漫長的歲月裏,柯爾克孜族人民正是用這些珍貴的獵物換回他們所需的綢緞、茶葉、瓷器,炊具和首飾等的。當人們麵對柯爾克孜族獵民們捕獲的這些珍貴獵物,誰能不讚揚獵手們的勇敢和智慧哩。

在高山上狩獵,不僅要練就百發百中的好槍法,而且要練就在峭壁上和野獸賽跑的本領。獵手們爬上高山之巔,順著野獸在雪山上踩下的蹄印,尋找著獵獲對象的蹤跡。當發現一隻猛獸時,獵手們帶著又驚又喜的心情,以風馳電掣的速度,在山間快跑著,選一個最有利的地形隱蔽起來,向猛獸射擊。但這樣的猛獸往往一槍是難以致命的,受了傷而被激怒了的猛獸,就會順著槍彈射來的方向不顧一切地撲上來,這時如果獵手不能以最敏捷的速度撤離現場,並選一個有利的位置再向猛獸射擊,不僅會讓帶傷的猛獸跑掉,甚至會被猛獸抓拄撕得粉碎。有一些獵手往往是首先擊傷猛獸的眼睛,在猛獸盲目的亂闖亂蹦中,加以擊斃或者是讓其亂撞時摔死在懸岩下。雪山上的盤羊,是柯爾克孜獵手捕獲最多的獵物。捕盤羊時,雖無需顧慮披盤羊傷害,但高速的賽跑剛是必不可少的。視覺敏銳,行動快速的盤羊,獵手是很難接近的,而且盤羊中彈後,往往還要狂跑十多公裏後才能倒斃。尤其它往山頂上跑時,那種奔跑的速度,簡直象飛一樣。高山狩獵,光有勇敢還不行,更需要的是智慧。比如捕獲雪雞,任何槍法高超的人,要想擊中雪雞都是不可能的。柯爾克孜族獵手捕捉雪雞用的是智慧。長期生活在深山中的柯爾克孜獵手,對雪雞的生活規律了如指掌。每天早晨,棲息在半山腰中的雪雞,便三五成群地排著不太整齊的行列,“咕咕”叫著向山頂上一步一步地邊攀登,邊在雪中覓食。獵手們正是掌握了雷雞這一生活規律,將天羅地網巧設在雪雞的必經之道上,等待著捕捉獵物。他們或用細細的鐵絲,做成一個個小巧的套子掛在靠地麵的樹枝上,或用鐵片做成夾子,埋在雪裏麵,等待雪雞的到來。向上覓食的雪雞,不是將頭伸進了獵人的套子,就是將爪子踩入獵手設置的鐵夾子裏。聰明的獵手就是這樣巧設圈套,讓雪瑞自投羅網。雪雞雖無法脫身了,但這究競是獵人的獵物,還是山鷹的美餐,還要有一番爭奪戰。當雪雞交雪地覓食時,山鷹已經在天空中盤旋著,等待著機會,一旦發觀雪雞進入圈套。進行掙紮時,它就趁獵手尚未到達之前,俯衝下去,不勞而獲。這就要求獰獵者要和山鷹在山中比速度,誰先衝上去,誰就可以得到獵物。柯爾克孜族的獵手們,就是這樣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鬥爭中,練就了一身與山鷹比速度的本領。柯爾克孜族獵手捕捉嘎嘎雞(學名石雞)另有一種巧妙的方法。他們將捕捉柬的雌嘎哩雞關在一隻籠子裏,將籠子放在山問草地上,然後在籠子周圍布滿套子。雌嘎嘎雞發出陣陣“咕咕’聲,使得無數雄性嘎嘎雞跑來上鉤,落入獵手的圈套之中,一會功夫就可捉到好幾隻。

柯爾克孜族小孩,從小就向父兄學習狩獵技術,小獵手捕捉鴿子的方法更是奇妙,他們將一顆顆包穀粒,用絲線或馬尾穿起來,灑在雪地上將線拴在樹枝上。冰天雪地中找不到食的鴿子,看到這雪地中金黃的包穀粒,自然要飛來爭食,誰知吞下的包穀粒咽不下去,吐不出來,正當它們在雪地裏掙紮時,小獵手們自然是毫不費力地捕獲了獵物。柯爾克孜族狩獵時獵犬、獵鷹是他們最得力的助手。正因為這樣,馴犬,馴鷹和馴馬一樣,成為柯爾克孜獵民中一種職業,有的甚至是祖傳的馴犬,馴鷹能手。一隻好的獵犬或獵鷹,將成為柯爾克孜獵民全家生活的主要依靠,其價值有時候要遠遠超過一匹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