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生產經濟
柯爾克孜族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其生產生活、文化藝術也像其曆史一樣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曾創造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根據考古和曆史資料記載,柯爾克孜人的祖先很早就利用石頭開展生產活動並在石頭上刻出精美的圖畫,其中有馬、山羊、綿羊等動物和人物形象。根據考古發現,柯爾克孜族先民所創造的古代文明被稱為“米努辛斯克文化”。這一文化包括“阿凡納羨沃文化”、“安德烈納沃文化”、“卡拉蘇文化”。“阿凡納羨沃文化”是古代葉尼塞河流域銅石並用文化之一,分布於葉尼塞河中上遊地區。在出土文物中有精巧的銅器和青銅器,工具大多數為石器和骨器,屬公元前3千年至公元前2千年。這一文化分布麵極廣,一直延伸到阿爾泰地區。從這些出土文物看,當時活動在這一地區的柯爾克孜族祖先已經掌握了製造石器和銅器的工藝,而且他們的生活也逐漸從單一的狩獵和捕魚轉向農牧業並用的生活方麵。“安德烈納沃文化”是指葉尼塞河上遊的俄羅斯克利諾亞爾斯克州安德烈納沃地區出土的文化。它是公元前2千年前青銅時代的產物。出土的器具都很精致光滑,包括各種器物以及大量的馬具、刀具、劍等物品,它們都雕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從曆史發展脈絡上,“卡拉蘇文化”是上述兩種文化的延續。它是距今2千至1千年的文化。其特點是發現了各種金屬器和武器。石器已經不再被使用。金屬器的製造也更加精細。表明了當時柯爾克孜人的文化已經相當發達。
公元前3世紀以前,居住在我國北部大草原的一些古柯爾克孜人就從事農業。考古發現,在古柯爾克孜人居住地區有許多縱橫交錯的灌溉係統。從岩畫中看到古柯爾克孜居住區除有小部分圓頂氈房外,大部分為原木房屋和泥草房屋。這些都充分證明當時居住在這裏的柯爾克孜人,已經從事定居農業,而且屬較發達的灌溉農業。另外,考古發現,在大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古柯爾克孜人的墓葬中,陪葬品不僅有馬匹和牛羊而且還有四匹馬駕駛的多輻輪馬車,構造較複雜。其零件以木榫和皮帶連接,無一件金屬材料。這種木車既是交通工具,又是農業生產運輸工具,由此可見,當時柯爾克孜人的農業生產規模已是相當大的。
葉尼塞柯爾克孜族,即柯爾克孜族的先民黠戛斯人留下的曆史遺跡和文物已經得到眾多考古資料地證實。葉尼塞黠戛斯的農業具有一定的規模。考古工作者在葉尼塞黠戛斯居住區發現了唐代的灌溉係統及其分支渠道,證明唐代黠戛斯人從事的是灌溉農業。《太平寰宇記·黠戛斯》記載,黠戛斯地區的土地是氏族、部落集體所占有。定居農業居民的生產多為集體進行、集體生活。但是在同一個氏族或部落內部,各種成員之間的關係不同,地位也不同,雖然共為一室,但大屋內也還是有剝削的。《太平寰宇記·黠戛斯》一書亦載:古柯爾克孜居住的葉尼塞河流域的牧場亡“其草種類至多”,水草充裕,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越條件。這裏的古柯爾克孜人,雖然被稱作遊牧民族,但遊動性不大基本上有固定的居住地並無冬夏草場之分。其放牧的形式多為大群牧放,有的甚至是一個部落的畜群集中牧放。黠戛斯人在唐代已使用鐵犁頭,這種犁有的是當地製造的,也有的是來自中原漢族地區。種植的作物品種有大麥、小麥、青稞、糜子等。此時黠戛斯人不僅用水磨磨麵,且知道用糧食釀酒。一直流傳至今的柯爾克孜族特有的佳釀“孢孜”在當時就已出現,並且十分流行。犁耕農業的普及要求有更多的鐵來製造鏵犁、鐮刀等農具。馬具的製造同樣需要大量的鐵來支撐,鐵已經變成了馬具重要部件的主要材料。根據《太平寰宇記·黠戛斯》記載:“其土出金鐵與錫,《王會圖》雲其國有天雨鐵,收之以為刀劍,異於鐵會問使者隱而不答,但雲鐵甚堅利,工亦精巧,蓋其地產鐵,因暴雨樹涼而出,即經久土蝕故精利爾,若每徒天雨而人畜必遭擊殺,理故不通。”黠戛斯人不僅有自己的曆法,而且已經用以指導安排農時,知道3月播種,9月收獲。農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無果類和菜蔬。定居農業在黠戛斯人口中,所占比例仍很少。從隻有汗國的汗王和大小首領食餅餌,其部則以肉及馬牛酪為食以及可汗和大小首領都住氈帳可以看出,黠戛斯人的基礎經濟仍然是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