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不通公路的牧區,馬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駱駝和犛牛因為承載力強,而在轉場搬遷時發揮效能。牛主要是提供牛奶。柯爾克孜族不吃驢肉,驢主要是用來充當輕便的交通工具使用。史書記載,生活在葉尼塞河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人“逐水草,事遊牧”,“氈帳為居,遊牧為主,以肉為食,牛馬乳為飲。”畜產品主要為皮張、羊毛、羊絨、駝絨、羊腸、馬鬃、馬尾、毛氈、花氈、奶油、奶酪等。在葉尼塞河時期主要是以部落為生產單位,實行的是集體生產、集體居住的“千人共一帳”形式。西遷天山、帕米爾高原之後,其畜牧經濟主要采用高山草原畜牧業,也就是以小部落和阿依勒為生產單位,以高山峻嶺間的穀地草場放牧為主,不能進行更大規模的集體放牧形式。所有的生產生活活動均由部落的長老“阿克薩卡勒”統管和指揮。除了進行牧業生產外,柯爾克族自古就有農業生產的傳統。葉尼塞河流域由於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擁有平坦的土地,因此灌溉農業早已形成規模,西遷天山、帕米爾高原之後,雖然居住條件有所改變,但是居住在山間穀地、盆地的柯爾克孜人依然堅持農牧兼營,發展農牧業和林果業生產。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青稞、胡麻、紅花、芝麻、高粱、棉花等。瓜果豐盛,主要有桃、李、杏、梨、蘋果、葡萄、無花果、巴旦木、核桃、西瓜、甜瓜等。
漁業在古代葉尼塞河時期也是十分活躍的一種生產活動。夏季人們在葉尼塞河上撒網捕魚,冬季則鑿冰取魚,生活別具特色。而在大草原、大森林中圍獵也是頗具規模。柯爾克孜族訓鷹、放犬,進行狩獵活動是祖傳的傳統生產活動和冬季的娛樂生活動。狩獵通常要在冬季大雪之後進行,獵人縱馬馳騁,帶著獵鷹、獵犬,隨身攜帶火槍、獵網等出行,在大雪覆蓋的草原上,或者是在崇山峻嶺之間追捕獵物。獵物主要為黃羊、盤羊、野犛牛、熊、豹、狐狸、猞猁、野豬、狼、麝鼠、雪雞、野雞等珍稀動物。
在葉尼塞河畔古柯爾克孜人居住區大量岩畫真實地反映了柯爾克孜人的漁獵生活的盛大場麵。《魏略·西戎傳》載:堅昆“隨畜牧、亦多貂、有好馬”這是對秦漢時期柯爾克孜人從事狩獵活動的記載。《新唐書·都播傳》對柯爾克孜人的漁獵牛活做了進一步詳細的記載:柯爾克孜的都播、彌列、哥餓支等中部“無畜牧。不知稼薔,土多百合草。掇其限以飯。捕魚、鳥、獸食之。”這就是說,在古柯爾克孜人中,有一些部落的居民是專門以漁、獵為牛的。古柯爾克孜人的狩獵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步獵,一是乘獵。乘獵又可分為乘馬狩獵和乘雪橇或滑雪板狩獵。在古柯爾克孜人岩畫中騎馬駕鷹者,騎馬射箭者,騎馬逐獵者,以及幾個獵手騎馬合圍幾隻獵物的畫麵到處可見,乘雪橇和穿滑雪板狩獵在《新唐書·黠戛斯傳》和《元史·乞兒吉思》中都有記載。《新唐書》說柯爾克孜人“以木為馬,雪上逐鹿”,“若下阪,走過奔鹿”,這裏說的“木馬”一為滑雪板,一為雪橇。《元史》說柯爾克孜獵人“遇雪則跨木馬逐獵,土產名馬,白黑海東青。”
葉尼塞河畔的獵物非常豐富,有很多是名貴類獵物,如《元史》上提到的“白黑海東青”即白色和黑色的誨狸,《世界境域誌》卜載葉尼塞古柯爾克孜地區“出產縻香、皮毛、海象牙”以及“黑貂、鬆鼠、羚羊、灰鬆鼠等”。《太平寰寧記》載:唐代,柯爾克孜人遣使至唐“貢貂裘及貂皮”。這些不僅說明古柯爾克孜地區出產的獵物極為豐富,而且反映了古柯爾克孜人狩獵水平’那時,他們狩獵不僅是取肉以裹腹取皮以禦寒,並且能對獵物綜合利用。他們知道捕蟒以取珍貴的麝香,捕海象以取其珍貴的象牙,獵鹿以用其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