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1 / 3)

在這一群建築中,奇石巧洞,泉水叮咚,最有意思的是“孝牛泉”。傳說從前山下住一屠戶,準備宰家中的牛,轉身之間,被小牛銜走屠刀往山下奔去至孝牛泉處把刀壓在身下而臥。屠戶追來見到如此情景,不禁長歎回家,連母牛一起放了。從此,泉水被人喚作“孝牛泉”。耳聞“孝牛泉”的傳說,不禁讓人感慨萬分,麵對親情,畜生尚且如此,何況人乎!敬老養老,乃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過“南海普陀”石刻。馬傑一行人貼身前壁,低頭彎腰走在曲曲折折的棧道、隧道上,逐步深入,視野越來越寬,滇池風帆越來越小。往前行,豁然開朗,去華洞就在眼前。在這裏上望龍門,回顧來路,一群石室、石洞、石雕、石刻組成了藝術魂寶“龍門勝景”。據介紹,龍門勝景開鑿於一七七一年,到一八五三年才竣工,曆時七十二年。前後不知多少能工巧匠,身係繩索,手揮鐵錘,蕩悠在千仞絕壁上,一錘一鑿,才敲擊出這人間奇觀。

龍門寓意之妙,在於它瀕臨滇池,水中無數魚兒都想躍過而成龍,國人把經過奮鬥而達到目的改變自身境遇叫做“鯉魚跳龍門”。但這龍門離水麵極其高遠,魚兒欲跳,談何容易!進龍門就是達天閣石窟,內雕“魁星點鬥”石像,魁星手執朱筆,往跳過龍門的魚額頭上一點,瞬間化魚為龍,破天而去。龍門有如此美好的文化內涵,又在此刀劈斧削的巨石峭壁上鑿出,不能不讓人激動和振奮。

流連忘返,回眸魁星,放眼滇池,滿眼峰巒波濤。“置身須向極高處,舉首在上能幾人”,這無疑是人生應悟的哲理,但也是此情此景的真實寫照。三清閣上,龍門屹然,許多的人不是正向它奮力攀登嗎?

鳳鳴山因地勢獨特,古木參天,花草茂盛而著稱,是綠色世界的大觀園,被指定為世博會旅遊景點之一。規模宏大、美麗壯觀的世博園就規劃在鳳鳴山腳下。

遊覽世博園的那天早上,馬傑一行人來到林木葳蕤、蔭濃樹美的鳳鳴山。進入太和宮,攀石級曲折而上,經過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就到了朱漆金字、門庭輝煌的“鳳鳴仙館”了。進門後,重重殿宇,森森古木,兩廂嚴整,步道筆直,經一層一遞、依地升高的烘托後,大理石須彌坐台基礎上精巧凝重的金銅建築殿巍然入目。

經介紹和仔細觀賞方知:金殿是高六點七米、麵闊三間、進深三間、寬深各六點二米的銅屋。金殿建築重簷飛閣,仿木結構一絲不苟。且建築中應有的結構及物事、梁柱椽瓦、鬥拱飛簷、窗花門飾、匾額楹聯、帳幔旗幟、案桌器物以及屋外的旗杆、七星皂旗全部用銅鑄成,總重量達二百五十餘噸。據介紹,金殿是供奉“真武大帝”的,初建是明萬曆三十年(一六茵二年),仿湖北武當山天柱峰金殿修造。明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年),被移至大理賓川雞足山,十年動亂時被毀。

現存金殿為清初吳三桂所造(一六七一年)。金殿作為中國最大的銅鑄房屋,是古建築史、冶煉史、藝術史上的一件珍品,無不使人嘖嘖稱奇。

據載,康熙十年前後,吳三桂在雲南站穩腳跟,勢力越來越大,他有權力選官,可以自己鑄錢。雲南地區經濟並不發達,但銅、銀礦產資源卻十分豐富。這兩種金屬都是當時的貨幣材料,自己能鑄錢,軍費就充裕,實力就更大。建銅房子“金殿”,可以為自己祈福祈壽,可以借真武大帝“丈劍定妖氛”的神力張目,同時等於建了個“錢庫”,顯示了自己的實力。

金殿在明媚的陽光下光澤煜煜,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傳說隨著馬傑一行人將要離去時的遐思杳緲難尋了。

雲南在秦漢以前就是通往東南亞、南亞及邊遠地區的交通要道,西行南去通向境外的貿易和外交路線,都在此交會。在近代,法國人耗費巨資,穿山越嶺修築在懸崖壁上長達八百五十公裏的滇越(雲南——越南)小鐵路,是帝國主義對中國殖民統治和經濟侵略的見證,滇越鐵路在雲南境內長達四百八十公裏,在當時生產力技術水平相當落後的情況下,法國人為了開發和掠奪雲南豐富的礦產資源,巨資雇用二三十萬民工修築滇越小鐵路,由於鐵路經過的地域地勢險要,工程艱難,大批勞工都暴死在工地上,故有一根鋼軌一條人命之說。這條軌距隻有一百厘米寬的小鐵路,是用成千上萬名中國勞工的鮮血和白骨支撐起來的,所以叫“紅色”通道。

雲南為邊境省份,324國道滇緬公路直通緬甸並連接“金三角”,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力,不惜鋌而走險,這裏成為他們販運毒品的通道,故稱“白色”通道。

由於地理構造特殊,雲南以產翡翠玉石聞名中外,雲南省又是全國最大的玉石加工集散地,故有“綠色”通道之稱。

雲南既是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地方,又是經過曆史上多次大規模移民落籍的地方,到雲南不能不談到少數民族這個話題。雲南有少數民族二十五個,占全國五十六個民族的近一半,人文景觀別處無可比擬。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一部波瀾曲折的曆史,更有一種獨特的民俗,凡服飾、居室、飲食、藝術、宗教、節祭、婚喪、生產等無不各具特色,說起來讓人長知識,生共鳴。流傳甚廣的雲南“十八怪”更是為人津津樂道。

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拴著買

雲南第二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雲南第三怪:摘下帽子當鍋蓋

雲南第四怪:鮮花四季開不敗

雲南第五怪:袖珍小馬多能耐

雲南第六怪:四季服裝同穿戴

雲南第七怪:米飯裝進竹筒買

雲南第八怪:東邊下雨西邊曬

雲南第九怪:幹炒蠶豆數著賣

雲南第十怪:油炸青苔是好菜

雲南十一怪:竹筒能做小煙袋

雲南十二怪:三個螞蚱一盤菜

雲南十三怪:婦女鞋後拖一塊

雲南十四怪:小和尚可以談戀愛

雲南十五怪:十八歲女孩不係褲腰帶

雲南十六怪:十八歲女孩像老太

雲南十七怪:八旬老嫗爬樹比猴快

雲南十八怪:三個蚊子一盤菜

雲南之怪不止上述這些,還有如“花不論個稱斤賣”“牛糞貼在牆上曬”之類,細細統計,有百怪、千怪之說。

中國是茶的故鄉,雲南是茶的祖籍地。在思茅、西雙版納境內,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茶樹王,該樹高達三十二點一二米,主幹直徑達一點三八米,樹齡估計一千七百年左右,可算得是當今世界的茶樹王了。全世界約有製茶植物三百八十種,雲南就有二百六十種。

雲南茶樹的人工栽培,據載始於東漢,已是一千七百多年前了,而作為大宗商品,唐宋時期貿易興盛,尤以向西北換馬為傳統。在國外,近代以印度加爾各答為雲南茶葉行銷世界的中轉站。

雲南茶的原料多來自思茅和西雙版納。這些地方空氣清新,沒有汙染,濕度大,光照強,雨量充沛,茶葉品質為其他地方難以比肩。

中秋節前,遊石林後經導遊小姐介紹,小憩石林“天香閣”茶藝術中心,進入茶莊,茶香撲鼻而來。茶舍牆壁由竹木條精心編織而成,色澤明快。竹製茶幾上擺滿整套茶具,茶舍飄溢著茶香的芬芳,美麗大方的彝族姑娘熱情地接待馬傑一行人,一邊嫻熟地燒茶倒水,一邊如數家珍津津樂道雲南功夫茶的奧妙。她說石林“天香閣”茶藝術中心為了弘揚祖國的古老茶文化藝術,集民間製共秘方與傳統焙製方法,研製出苦瓜露、天柱劍、蘭貴人、滇紅、千裏香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優質茶,供遊客品茗收藏。

九月底的雲南依然是暑氣逼人,彝族姑娘手中的茶杯,小得跟北方人喝酒的小酒杯一樣,馬傑他們幹渴難耐的六七個人坐在一桌品茶,隻嫌服務小姐手中小巧玲瓏的茶壺小而倒得慢,小姐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地操作著茶具。敬茶中一會兒如小河流水,悠暢緩慢;一會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一會是韓信點將,多多益善。服務小姐說喝茶要用食指和拇指夾杯,中指托底,入口要微微啟唇,用舌尖嘴唇和牙含水,並發出“咂咂”之聲,這才有茶文化的內涵。茶道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中國茶道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及“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久。”劉漢者先生:“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據介紹,在雲南茶葉中以普洱茶最出名。《紅樓夢》中對“女兒茶”的描寫就是普洱茶的一種,俄國托爾斯泰名著《戰爭與和平》也寫到喝中國普洱茶,在日本知道普洱茶的人更不少。在巴黎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普洱茶因品質純澤,有減肥抗癌之功效而獲金獎。普洱茶湯色褐紅,味醇回甜,香氣鬱鬱而茶性溫和。此外還有產量少、味道香、得之不易的名茶“十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