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關內關外—清帝溥儀(3)(3 / 3)

愛新覺羅·溥儀,字浩然,由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得之。英文名亨利。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於北京什刹海邊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弟弟載灃的長子。

溥儀繼位後,其父載灃和光緒的皇後隆裕監國。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了他繼位那天的情況:第一天是光緒帝死,去磕頭。第二天是慈禧死,再去磕頭。被折騰了兩天的三歲小皇帝,到了第三天被人抬進了太和殿。“我被他們折騰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時候,早超過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麵,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紮著 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隻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禮結束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議:怎麼可以說‘快完了’呢?’說‘要回家’可是什麼意思嗬?王公大臣們,議論紛紛,垂頭喪氣,認為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

革命黨人

大清朝這時確實有了不祥之兆。在大清朝不肯隨曆史的車輪向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在資本主義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大門、但不是讓中國進入資本主義而是變中國為資本國家的殖民地時,一群有新思維的中國人開始了推動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的革命。他們就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逸仙。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他亡命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來中山的名字叫響。他是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

孫中山早年家貧,六歲時就幹農活。十歲讀村私塾,愛聽一位老太平軍戰士講反清起義的故事。十二歲隨母去檀香山,投靠早年漂泊海外現已是農場主的哥哥孫眉。他在那裏就學於基督教會辦的書館和奧阿厚學院。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秋他返回家鄉香山,後到香港求學。光緒十二年(公元1885年)他考取廣州博濟醫院附屬華南醫學堂,第二年轉讀香港西醫學院。當時他最崇拜的是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

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西醫學院畢業,到澳門和廣州行醫,並設立中西藥局。但他發現聽診器和手術刀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的社會病痛,便立誌從事政治改革。他聽說康有為是變法的領袖,便去拜會康有為。但康有為以儒學為本,要孫中山具門生帖子下拜,這令他大失所望。他還於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從廣東經上海到天津,寫成八千字的改革意見書,托人請求拜見洋務運動大臣李鴻章,但李鴻章不見,所寫八千言的意見書也石沉大海。這樣,他自己擔起了反清革命之責任。

光緒二十年他再赴檀香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由此,中國走出了封建王朝更迭之循環,走向了先進階級推翻封建舊階級的曆史前進之路。清王朝麵臨了一個真正的掘墓人。

第二年他回到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在入會誓詞中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

接著他有計劃地策劃了一係列的武裝反清起義。他在廣州成立興中會分會,準備九月九日廣州起義。但事情敗露,不少革命黨人被捕遇害,孫中山被迫流亡日本,但“中國革命黨孫逸仙”的名聲卻傳播開來。

孫中山在日本成立興中會橫濱分會。“百日維新”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也到了日本。他想聯絡康有為共同反清革命。但康有為、梁啟超認為受光緒恩寵,自當忠君,不肯與反清的革命黨人來往。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九月,鄭士良奉孫中山命在廣東惠州發動起義,隊伍一度發展到兩萬餘人,但最後失敗。廣東革命黨人史堅如因來遲沒有參加上起義,便單身謀殺兩廣總督德壽,結果失敗遇害。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底,又有一次廣東起義流產。

光緒二十八年冬,孫中山在河內建立了興中會分會,第二年在東京創辦青山革命軍事學校,還在去了歐洲各國,在留歐學生中組織了革命團體。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六月,孫中山回到日本,他知道了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和黃華組織的湖南起義(也流產),於是與黃興聯絡,於七月二十日共同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宗旨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由此誕生。

孫中山之後做了三件事,一是製定了政治綱領三民主義,即通過武裝鬥爭推翻清朝統治的民族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民權主義;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義。二是組織了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三是發動了一係列新的反清武裝起義。武裝起義共有十餘起,雖然都失敗了,卻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這時溥儀小皇帝和隆裕皇太後孤兒寡母的大清朝,已走到了曆史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