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緒皇帝發布《明定國是上諭》後的第五天,第一次召見了康有為,賞給六品銜,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同時給他以專折奏事的權力。不久,梁啟超、譚嗣同也都在政府中任了職。康有為和他的同事們組成了變法維新的機要。但他們眼中隻有皇帝而沒有慈禧太後的做法,觸動了慈禧權力的根基。三個月中,他們根據皇帝的授意,發布了不少實行新政的詔書,如設立學堂、提倡一定的言論自由、獎勵發明創造、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等,本來慈禧也是願意這樣做的,但隻是因為不是通過她來實行的,她為保證自己權力的不丟失,便開始反對。
同年八月三日深夜,譚嗣同隻身去見正在北京等候光緒帝召見的袁世凱。袁世凱一直是同情維新派的,所以光緒特地要召見、依靠他。
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縣張營一個官宦大家族。其父袁保中捐了一個官,但在家經營田產,袁世凱是第四子。其叔叔袁保慶於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赴山東濟南候補知府時,過繼袁世凱為嗣。年方七歲的袁世凱便隨袁保慶到了濟南。後袁保慶官升江南鹽巡道,因霍亂在南京病逝。這時袁世凱的叔叔袁保恒在北京任刑部侍郎,便將他接到北京培養。但袁世凱屢試不中,隻好在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四月,前往山東投奔嗣父袁保慶密友、淮軍大臣吳長慶。吳長慶將他留在營中讀書,不久提拔他為慶軍營務處幫辦,由此踏上了仕途。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六月,朝鮮發生兵變,日本欲派兵侵台,朝鮮官員金允植也呼籲中國派兵幹涉。清廷便派丁汝昌、吳長慶率海陸軍赴朝。此役袁世凱立了戰功,賞戴花翎,在朝鮮方要求清廷幫助訓練新軍時,吳長慶就派出了袁世凱等,所訓新軍很得朝鮮國王欣賞。
袁世凱這時見風使舵的本領就顯現出來。他通過其另一堂叔、二品大臣袁保齡,越過吳長慶,直接攀援上淮軍最高頭領李鴻章。但不久袁世凱養官妓、販賣鴉片、挪用軍餉等劣跡暴露了出來,李鴻章責令袁世凱如數認賠,並於光緒十年(公元1885年)十二月十六日將其解職,離開朝鮮回國,到老家“隱居”。但經袁保齡活動,李鴻章後又啟用了袁世凱“以知府分發,盡先即補,俟補缺後以道台升用,加三品銜”。
《馬關條約》簽訂後,輿論譴責李鴻章,袁世凱眼看李鴻章將要失勢,又見風轉舵,與翁同龢等“帝黨”聯絡,提供了不利於李鴻章的證據,並親自撰文,彈劾李鴻章。因此被帝黨看成是自己人,任命他訓練新軍。
因慈禧太後竭力反對維新,光緒皇帝的帝位有不保之虞。他隻能選擇退卻。他下密詔,稱自己已很危難,要康有為、譚嗣同等趕快離京自保。但康有為、譚嗣同等決心一搏,八月三日夜,譚嗣同密訪袁世凱於法華寺,要求他殺榮祿(總管內務府大臣,慈禧掌權的依靠),除舊黨,助行新政。
袁世凱再次使出了見風使舵的本領。他當麵一口答應,並慷慨激昂地說“誅榮祿如殺一狗耳”。但看了密詔,他知道光緒帝實際上大勢已去,便決定投靠後黨。他立即返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慈禧聞訊發兵,囚禁光緒帝及珍妃,捕殺譚嗣同等“六君子”。戊戌變法因此失敗,袁世凱卻飛黃騰達,其新建陸軍改名為武衛右軍,成為榮祿掌握的“武衛軍”之一。不久,升工部侍郎,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二月十四日,升授山東巡撫,率領武衛右軍赴任,去鎮壓山東義和團。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帶光緒帝逃難西安。臨行前,將光緒的愛妃珍妃投入井中。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長期被軟禁在瀛台的光緒帝去世,終年三十八歲。
第三節 什刹海邊的王府
溥儀登基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尤以京津地區為烈。慈禧決定招撫義和團,對抗西方列強。同年五月二十五日,她竟對列強宣戰。此舉導致七月二十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她與光緒帝逃亡西安。後李鴻章簽下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後,她才回到北京。
回京後,慈禧太後也進行了變法,推行新政。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她宣布預備立憲。
這年十月十日,慈禧度過了她七十四歲生日,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去世,她立光緒帝同父異母的皇弟醇親王載灃之子、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是為宣統皇帝。然而一天後她突然得病去世,她長達47年的統治突然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