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關內關外—清帝溥儀(4)(1 / 3)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當時清政府出台“鐵路國有”政策,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反對,出現了廣泛的保路運動。四省保路風潮興起時,湖北武昌的文學社和共進會便保路風潮,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10月9日,中國同盟會會員、武漢共進會和文學社等團體共推主席孫武在漢口機關配製炸藥不慎爆炸,起義機密泄漏,清軍四處捕捉革命黨人。當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士兵打死虐待革命士兵的排長,攻占楚望台軍械庫,打響武昌起義的槍聲。經一夜戰鬥,11日,起義軍占領武昌城,成立湖北軍政府;後兩日,起義軍攻占漢陽、漢口。武昌首義的成功。

之後湖南和陝西。此後,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廣東等17個省先後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

大家都主張共和,17個獨立省的45位代表齊聚南京,但總統人選一時達不成協議。共和國在難產中。

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募集革命經費。聞訊他經歐洲趕回國內。

聽說孫中山先生已到上海,與會的17省代表一人一票,共16票同意他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代表們迎孫中山先生到南京,民眾夾道歡迎。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國民國的臨時大總統。3月11日,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按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製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在中國建立一個實行議會製和責任內閣製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成立,無能力的隆裕皇太後和攝政王載灃沒有辦法,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們隻能起用隱居於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的袁世凱當內閣總理。袁世凱再度顯示了自己見風轉舵的本領。他表示也擁護革命。孫中山先生與他達成協議,隻要他擁護革命,逼清帝退位,承認共和,就由他來當中華民國的總統。

袁世凱與孫中山達成了清帝退位後的優待條件:“甲、關於大清皇帝宣布讚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讚同共和,中華民國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製,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