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英法聯軍進北京,她與皇後與鹹豐帝一同逃到熱河。第二年七月鹹豐帝去世,她的兒子、六歲的載淳繼位,是為同治皇帝,尊皇後紐祜祿氏為母後皇太後,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不久分別再上尊號為慈安皇太後和慈禧皇太後。
當時朝廷內部權力之爭就尖銳起來。肅順八大臣十分專權,曾當麵斥責慈禧,嚇得小皇帝“遺尿後衣”,小皇帝孤兒寡母勢力單薄。慈禧這時顯出了自己的智慧。她先是堅持八大臣人事任命等詔書一定要有兩宮的章才能下發,再通過醇郡王及親信侍衛,與留住北京的恭親王奕忻(道光皇帝之子,鹹豐皇帝的六弟)取得聯係。她自己與皇後先回京,讓隸順等扶靈柩在後麵慢行。待肅順到達北京時,便被奕忻的兵馬逮捕處斬,其餘人罷官。政變成功後,同治皇帝正式登基,兩宮太後垂簾聽政。開始了她長達四十七年的統治。
她守定和約,承認列強在華既得利益,一時中外關係平穩許多。她重用漢臣曾國藩、李鴻章等,鎮壓了太平天國、撚軍和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起義,穩定了朝局。她支持洋務派,推行了自強新政,讓同治時期有了中興的跡象。
但她推行新政的同時,自己的統治手段卻仍是封建的。她不久就閑置了曾為她上台立了汗馬功勞的恭親王奕忻。同治帝長大後她雖然歸政於帝,卻不放權,使同治帝鬱鬱寡歡,親政兩年後病逝。為保證自己的權力,她選擇醇親王奕譞(鹹豐七弟)的兒子、四歲的載湉(也是她的外甥)繼承皇位,是為光緒帝,這樣兩宮太後再度垂簾聽政。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三月,四十五歲的慈安皇太後去世,慈禧太後獨掌大權。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光緒帝到了親政年齡,慈禧撤簾歸政,但將自己胞弟桂祥的女兒給光緒帝作了皇後,她自己則在幕後實際控製著權力。
之後慈禧太後隨著“德高望重”便窮奢極欲起來。每到自己壽誕,或是耗銀六十三萬兩修寢宮,或是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對反對者,她明確說:“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令彼終身不歡。”
想有作為的光緒帝
光緒帝親政後一心想有做為。他生母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又是慈禧親選的皇帝,本來他與慈禧的關係應該是不錯的,他的做法理當會得到慈禧太後的全力支持的。但事實不是這樣。原因是他在選後問題上沒有聽慈禧太後的話,於是慈禧就要令他終身不歡了。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緒帝年滿十六歲親政並選後、妃。慈禧為他選葉赫那拉氏,為隆裕皇後。她長光緒帝三歲,是慈禧的侄女。但光緒帝想選禮部左侍郎的女兒(即後來的珍妃)為皇後。於是他與慈禧有了矛盾,雖迫於慈禧的壓力他定葉赫那拉氏為後,將左侍郎之女立為珍妃,但他與珍妃行形不離,冷落皇後,令慈禧十分不滿。
光緒不滿慈禧的幹政,便與他的老師、軍機大臣翁同龢等結成“帝黨”,與慈禧太後的“後黨”暗暗鬥爭。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列強再掀瓜分中國高潮,國家再陷危難之中。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二十二日,康有為、梁啟超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五月二日康、梁二人帶領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提出“一、下詔鼓天下之氣;二、遷都定天下之本;三、練兵強天下之勢;四、變法成天下之治。”當時都察院沒有代為上奏,但康有為成了維新運動的領袖。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初,光緒帝讀到了康有為的《上清帝第六書》(《應詔統籌全局折》),其中有“觀大地強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之句。讀罷光緒皇帝很有感觸,決定變法。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上諭》,推行資本主義性質的政治體製改革,想實行君主立憲製。
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廣東佛山市南海丹灶蘇村人。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百度百科”記載,康有為最早的教師是他的祖父康讚修。他十九歲時拜廣州有名的學者朱次琦為師。他二十二歲那年遊了一次香港,從此開始讀西洋書,從中學轉為西學。
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當年9月,他上書光緒帝,痛陳祖國的危亡,批判因循守舊,要求變法維新,提出了“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1891年,康有為回到廣東,開辦萬木草堂學館,聚徒講學,並為變法運動創造理論。1894年,康有為開始編《人類公理》一書,經多次修補,後來定名為《大同書》發表。《大同書》描繪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提出大同社會將是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人間樂園。
有了理論基礎之後,康有為進行了變法實踐。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聽說清政府要與日本訂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群情激憤。康有為連夜起草了一份一萬八千多字的上皇帝書。各省舉人一千二百多人集會,通過了這個萬言書。五月二日,這份萬言書送交都察院。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在這次會試中,康有為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之後,康有為又連續給光緒皇帝上書,在政體上,要求變君專製為君主立憲製;經濟上,提出了發展工業,振興商業,保護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主張;在文化教育方麵,提出了“開民智”、“興學校”、“廢八股”的主張。這幾個方麵構成了康有為變法維新的基本綱領。他的主張最終被光緒皇帝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