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關內關外—清帝溥儀(2)(1 / 3)

看到英國的照會後,道光皇帝認為,英國人的目的不過就是要求通商和報複林則徐。他采取了丟卒保車之策,承認林則徐對英處置失當,予以革職查辦。命琦善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請英軍先撤回廣東等候清廷的處理。然而英軍態度強硬,琦善與英軍議定的草約(《穿鼻草約》)規定,中國要割讓香港並賠款六百萬元,這樣英國才可歸還定海。

見此約道光帝震怒,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一月對英宣戰,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然而他連連敗北。二月,英軍攻占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江蘇淮安人,現在淮安有關天培祠和墓)戰死。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裏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

同年夏秋,英軍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另一個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也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英軍攻陷上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直抵南京城下。七月二十四日,道光皇帝被迫屈服,派出大臣耆英,登上英國旗艦康華麗號,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年份公元1840年也被定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也是中國從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開始,其實,也是中國開始打破封閉、溶入世界經濟格局的開始。

《南京條約》是槍口下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它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英國還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麵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之後,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麵示威,道光帝又跟法國簽了《黃埔條約》。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中國人史綱》語)”,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葡萄牙還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強占了澳門。

道光皇帝由此知道了自己的八旗清兵已變得多麼無用,自己的大臣已變得多麼無能。他不敢再有所做為,隻圖“力保和局”。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他在憂鬱中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洋務,中國改革的先河

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奕詝(zhu)繼位,是為鹹豐皇帝。他是公認的苦命皇帝。他宵衣旰食,日理萬機,但內憂萬患紛起。

道光三十年底,即他繼位的第一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當年十二月十日,洪秀權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立太平天國。

洪秀權,廣東花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他七歲入私塾,後考童試未中,就在本村當私塾老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這一年,他再赴廣州應試,還是名落孫山。但他由基督教牧師手中得到一份傳道書《勸世良言》。第二年,他再赴廣州應試,再次未中,他病倒於廣州,送回家後昏迷四十多天。醒來後即自稱是“太平天子”,要“斬妖”。他再讀《勸世良言》,自創《原道救世歌》和《原道醒世訓》,為太平天國的成立打下理論基礎。然後與表弟馮雲山等開始宣傳發動群眾,勢力漸大,於是起義反清。

鹹豐皇帝忙派成功鎮壓過農民起義的雲南提督張必祿率兵前往廣西鎮壓,但張必祿入廣西不久死於軍營中。再起用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入廣西督師,林則徐剛走到廣東潮州就病歿途中。鹹豐皇帝再調大員去廣西,但清軍互相勾心鬥角,互不配合,結果吃了敗仗。鹹豐帝再派軍機大臣賽尚阿前來主持清剿,不料洪秀權從廣西突圍而去,向兩湖進軍。鹹豐帝頻頻換將無一奏效,太平軍於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占領南京,改稱天京,成立了與清朝對峙的農民政權。

鹹豐帝鑒於清軍的腐敗無能,不得已同意漢臣在各地成立團練。這時便有了曾國藩及左宗棠、李鴻章等漢臣的崛起和他們試圖拉動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的洋務運動。

曾國藩是湖南長沙府湘鄉縣白楊坪人,其父為地主,兼辦私塾。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曾國藩考中秀才後進入長沙嶽麓書院學習,後中舉人後赴京會試。雖會試未中,卻開了眼界。五年後他再赴京會試,這此以第三十八名考中。殿試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第二年授翰林院檢討,從七品。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官為二品的曾國藩回籍為母守喪,時值太平軍興起,清廷命他幫辦湖南巡撫張亮基,一同訓練湖南的團練鄉民。他抽調各縣鄉練勇組成了湘軍,計船隻四百三十艘,炮五百七十餘門,全軍一萬七千餘人。之後湘軍不斷壯大,最後於下一任皇帝同治帝的同治三年(1864年)將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鎮壓。之後,他激流勇退,交出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