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關內關外—清帝溥儀(2)(3 / 3)

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了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從北塘登陸進京的指定,蠻橫地要率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雙方為此激戰。英軍敗走。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4月,英、法軍隊再度開到中國。8月21日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台,24日占領天津。9月22日,鹹豐皇帝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搶劫並焚燒了世界上最傑出的宮苑之作圓明園。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聯軍兵不血刃控製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忻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並訂立《北京條約》。《北京條約》規定:有效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同時,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裏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的40萬平方公裏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戰爭中,中國喪失了14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和主權。

戰爭結束後,奕奏請鹹豐回京。但鹹豐帝一直未回。在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六日,他在熱河行宮病逝。

慈禧政變奪權

鹹豐帝去世前,詔命六歲的兒子載淳繼位,肅順等八大臣為顧命大臣,同時刻兩枚印章,一枚是皇後的,為“禦賞”,一枚是皇帝的(保管在皇帝的生母慈禧身邊),為“同道堂”,以此平衡八大臣權力過重,也平衡慈禧可能的專權。

慈禧即那拉氏,祖居葉赫,故又稱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氏家族曾有女嫁給清太祖努爾哈赤(是為孝慈高皇後),生皇太極。鹹豐皇帝除慈禧外,還有三位妃嬪姓葉赫那拉。愛心覺羅與葉赫互為婚姻,關係長遠。

慈禧曾祖父吉郎阿是戶部和刑部的員外郎。祖父景瑞官至刑部郎中。父親惠征早年是吏部的筆貼式,相當於秘書,後升任主事、員外郎和郎中。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任山西歸綏道,鹹豐二年(1852年)慈禧入宮前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第二年太平軍進逼蕪湖,他攜帶餉銀印信逃到江蘇的鎮江,被開除官職查辦,不久病逝於鎮江。慈禧的外祖母為大家閨秀,慈禧的外祖父惠顯官至歸化城副都統,為二品大員。

慈禧生於北京,長於北京,從未到過南方,家境也不貧寒,但因為其父死於鎮江,江蘇蘇北淮安一帶便有了一個“吳棠錯送銀”的故事。

吳棠(江蘇淮安盱眙人),於道光年間調任清河(今淮安市)縣令。慈禧太後乳名蘭兒,她的父親惠征死在鎮江後,一時家境十分窘迫。其夫人與蘭兒買棺殮父,乘一官船,奔喪回籍,途中經過清江浦(清河縣治所在)。當時蘭兒與母停船暫歇,令船工上岸購物。這時恰好有一大員要路過清江浦,急著趕路不肯上岸休息,聞訊吳棠便封了一包銀子讓師爺送去。師爺見到官船就送禮,便將銀子誤送到了蘭兒手中。吳棠知道送錯後,另補了一份銀子,並沒有向蘭兒討回送錯的銀子。蘭兒捧銀流淚,對弟妹說:“他日我們當中,如有一人得誌,決不能忘記吳公的大恩大德。”

後吳棠在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為防撚軍,拆洪澤湖大堤石料在清江浦築起了新城。清江浦新城周長一千二百七十三丈六尺,高一丈八尺,有四個城門,東為安瀾門,西為登稼門, 南為迎薰門,北為拱宸門。東北有一個水門,東西各有一個水關,內通文渠。設有四個炮台,北依運河。東麵開鑿雲曇壩,引水西流,當作濠溝。城應說築得十分堅固、美觀,但吳棠犯了一個在當時算謀逆的大錯,即文武倒置——他將關公廟建在了城中,將孔子文廟建到了城外。於是有人將此事奏於清廷,當時慈禧正掌著權。

看了奏折,慈禧想起了當年吳棠的雪中送炭,於是提筆將吳棠升官一級。後又有奏章來奏吳棠的這個錯誤,慈禧再升吳棠一級,如是者三次,奏本的人都十分奇怪,吳棠也莫明其妙。同治四年,吳棠調任兩廣總督,同治五年調任閩浙總督,同治六年調任四川總督。吳棠的夫人也被封為一品夫人。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吳棠生病,自請罷官,這時他才知道他升官這麼快的原委。第二年他去世了,慈禧對他優恤有加。

不過這是一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勸人做善事的故事罷了。史書的記載是,慈禧在鹹豐十七歲時當了秀女入宮,封為蘭貴人。鹹豐四年進封為懿嬪。鹹豐六年,她生了載淳,晉升為懿妃和懿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紐祜祿氏。因她曾誦讀經史,愛好詩書,在鹹豐帝疲憊時,她常幫他代筆,久而久之,政務嫻熟。由此,她對權力有了強烈的欲望,也引起了鹹豐帝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