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寡母進北京
皇太極第九個兒子、六歲的福臨登基。他的生母、孝莊文皇後抱著他,踏著皇叔多爾滾開辟的進關之路,孤兒寡母來到了北京,登了帝位,是為順治皇帝。
孝莊文皇後姓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族科爾沁部人,十三歲時在盛京(沈陽)嫁給了皇太極,生了福臨。
多爾滾,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極的弟弟。他能征善戰,獲滿州貴族最高爵位。他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皇太極突然中風死亡,最有可繼皇位的人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弟多爾滾。但多爾滾念及自己與孝莊文皇後的私人情感,從大清的偉業的大局出發,提出雙方都不繼位,而讓孝莊文皇後的兒子福臨繼位,他自己當了攝政王。
平息了內部的紛爭,他在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親掛大將軍印出兵攻明。他打出“救民出水火”的旗號,約束好軍紀,軍進山海關。
此時明軍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派副將致函多爾滾請降。
吳三桂,江蘇高郵人,遼東籍。其父吳襄在明崇禎初官至錦州總兵。吳三桂考上武舉人而入官。在李自成率兵進攻太原、大同並進軍北京時,崇禎皇帝封他為平西伯,命他帶兵入京。他帶兵入山海關而來時,李自成已破北京,崇禎已死。李自成在北京扣了其父吳襄和他的愛妾陳圓圓為人質,並發白銀四萬兩招降。吳三桂本已率軍去投李自成,但走到半路,聽說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掠走,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決心與李自成為敵。但他感覺到自己兵力不如李自成,便寫信救助於清軍。
多爾滾複書,要其降清,稱,將軍“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以藩王”。
雙方達成了協議,多爾滾急速率三十萬大軍進兵。吳三桂開山海關城門迎進清軍。他再與李自成二十萬大軍戰於山海關內一片石處。兩軍激戰正酣,多爾滾揮軍殺出。李自成大敗,退兵北京,再棄京而去。多爾滾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他追擊退出北京的李自成部,自己則迎孝莊文皇後和福臨進入北京。
福臨成了滿清進入北京後的第一位皇帝。
福臨還小,當皇帝後的主要事情是學習。孝莊文皇後現在已是孝莊皇太後了,她努力調處小皇帝與多爾滾的關係(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孝莊皇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弟”的風俗下嫁了多爾滾),保穩了福臨的皇位。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多爾滾在古北口打獵時墜馬受傷,十二月死於喀喇城,時年三十九歲。他去世兩個月後,正白旗將領蘇克薩哈等告他謀篡大位,順治皇帝為樹立自己威信,下詔削其爵,平其墓,毀其府。百年後,乾隆皇帝為其昭雪。
福臨親政後,主要是整頓了吏治。他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明確規定:“宮內寺人(太監)官銜不得高於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太監“不許犯法幹政,不許結交外官。”他還在管理太監的十三個衙門立了鐵牌:“但有犯法幹政、竊權納賄、囑托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份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劣者,即行淩遲處死,定不姑息。”
福臨為人多愁善感。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所寵愛的董妃突然去世,他就想出家,後精神一直萎靡,又染天花,於順治八年二月五日去世,終年二十五歲。死後他的遺體按佛教教義火化。
康熙皇帝
順治帝去世,其第三子、八歲的玄燁登基,是為康熙帝。順帝去世前,遺詔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鼇拜四大臣輔政。鼇拜十分專權,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剛登基才兩年且十六歲的康熙,就設計除去了鼇拜。之後他平吳三桂等“三藩之亂”,再收複台灣,在拔除俄國在中國領土上的據點後,三次親征平息蒙古葛爾丹部的叛亂。他還治理黃河,獎勵開墾,全國各省土地分三批輪著免稅,還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這些做法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這個很有作為的皇帝駕崩,他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歲。
康熙的第四子胤稹即位,是為雍正皇帝。他從小受嚴格的教育,三十歲前主要任務是學習。他登基後,在圓明園行宮鄞政親賢殿懸掛親筆書寫的“為君難”三字以自勵。他寫下繼位皇子的名字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創立了秘密立儲製。
值得借鑒的是,在吏治上,他取消了耗羨製,試圖從製度上保證官吏的清廉。
耗羨製是一種地方官收的附加稅。清朝在收納稅賦戶的銀兩時,要將碎銀熔煉成錠銀交入國庫。因碎銀成色有等差,熔煉也有損耗,朝廷就規定這個色差和損耗就由納稅戶按比例負擔。這就是火耗,也叫耗羨。因當時清朝地方官收入都不高,辦公經費也緊張,就規定所收耗羨歸地方官所有。於是耗羨成了地方官的俸外之祿,地方官便開始爭相提高耗羨,重者每兩加收四五錢耗羨。一時吏治腐敗起來。
雍正元年,山西巡撫和河南巡撫奏報將耗羨歸公、官員另由朝廷發定額養廉錢的辦法。雍正批準。一時吏治清明了不少。他還實行了攤丁入畝,稅收按畝收取,讓丁多地少地方的百姓稅賦有所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