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死後,東北無大將可用。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四月,清兵圍錦州。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十三萬人援錦。八月,明軍大敗,洪承疇率殘部退入鬆山(今遼寧錦縣南)。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清兵破鬆山,洪承疇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錦州,明總兵祖大壽投降。“鬆錦之役”,東北明軍的主力被消滅,明朝元氣大傷。此時山海關由祖大壽的外甥遼東總兵官吳三桂把守。吳三桂武舉出身,所部戰鬥力較強。雖不能主動出擊,但守山海關的責任還是能擔當的。
李自成起義
外患未了,“內憂”又起——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已烈火燎原。
李自成於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八月出生於陝西米脂河西200裏的李繼遷寨,距他的老家長峁鄢60多裏(兩地現均屬橫山)。對他的這個出生地,曆代專家學者都是同意的。但對李自成是否是漢族,爭論較大。因為他的出生地正是當年黨項拓拔氏東遷後聚居的地方,所以不少專家認為李自成是黨項羌人。
李自成的祖先,據李自成說,是西夏國主李繼遷的後代。李自成的相貌也不同一般。他身材很高,力氣很大,顴深,鴟目曷鼻( 《明史·李自成傳》:“自成為人高顴深,鴟目曷鼻。”)。 李自成的幼年很苦,曾被舍入寺廟(這點很像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後來又到地主家放羊。也有人說他曾讀過私塾,但天性卻是厭文喜武。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當時年約21歲的李自成到了銀川當了一名驛卒。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欠舉人艾詔的債被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年底,他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與人通奸,李自成又殺了妻子。背負著兩條人命在身,他在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二月與侄兒李過一同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這年冬天,明王朝調楊所部到北京去。軍隊開到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兵士們領不到餉,鬧到縣衙門去。王國出來彈壓,李自成衝出人群,殺了王國和縣令,發動兵變。之後他帶人投了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
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一月,各路義軍共13家72營將領在河南的滎陽召開大聚會。會上,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戰略,得到采納。會後義軍分五路進攻,李自成隨高迎祥開進明王朝中都即在的現安徽的鳳陽地區。不久,又經河南回師入陝,攻克鹹陽。第二年秋,高迎祥中伏被捕犧牲,李自成接過了“闖王”名號,成為西北農民義軍的領袖。崇禎皇帝命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領軍追殺。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李自成在潼關的山穀裏中了洪承疇的埋伏,全軍覆沒,僅與部將劉宗敏等十七人衝出重圍,進入陝西東南的商洛山區隱蔽起來。聽說李自成已死,加上朝廷對清軍和農民軍張獻忠也需軍隊,洪承疇便草草收兵而去,致使李自成兩年後東山再起。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秋天遇到大災,餓民遍地,但崇禎皇帝沒有及時調款賑濟災民。李自成抓住機會出山。他進四川,出湖北,再到河南,饑民不斷加入,當地知識分子李岩、牛金星、宋獻策等也入伍。李自成軍一下子發展到了十幾萬人。李自成采納李岩提出的義軍綱領:“均田免糧。”一時深得民心。李岩還編了許多民謠讓人傳唱:“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盡有闖王。”“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些歌謠傳播極快,讓民眾很容易地了解了闖王的軍隊是百姓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