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君非亡國之君——明崇禎皇帝(3)(3 / 3)

公元1616年,東北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附近)即位稱汗,國號大金。為了跟過去的金朝區別,曆史上把它稱為後金。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開始起兵征伐明朝。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攻占了遼東重鎮沈陽和遼陽,於公元1626年三月將後金的都城遷到今沈陽,稱為盛京。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皇太極奪得了元朝的傳國玉璽後,蒙古各部大都依附於後金。皇太極召集滿、蒙各部於盛京開會,登上帝位,改族稱女真為滿州,改國號大金為大清。

麵對困難重重的國事的崇禎皇帝,這時才是一個十七歲的青年。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載: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雞鳴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覺,往往集勞成疾。他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宮裏從來沒有宴樂之事。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初九,他因為“偶感微恙”,臨時傳免早朝,遭到了內閣輔臣的批抨。崇禎皇帝感激而又羞愧,特親筆寫了手敕,對輔臣進行褒獎,並進行自我批抨。他想以自己勤政的表率作用來振新朝綱。

起用袁崇煥

崇禎除了魏忠賢之後的要務是抵禦邊患。這時他做了第二件事:起用袁崇煥。這樣,曆史悲劇人物袁崇煥走上了前台。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他在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他單騎出關考察軍情、民情,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他築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作保衛京城的屏障。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被他的紅衣大炮轟傷而死,這便是寧遠大捷。正因為寧遠大捷,明朝在薩爾滸大戰失利後的頹勢得以挽回,袁崇煥由此升遼東巡撫。不久,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彈劾去職。

熹宗崩,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被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袁崇煥被任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崇禎皇帝平台單獨召見袁崇煥,給予其極高待遇。崇煥慷慨陳詞,稱將在五年內收複遼東,並疏陳方略,崇禎皇帝大喜,賜袁崇煥尚方寶劍,讓他在複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袁崇煥三錯

不過曆史的規律告訴我們,皇帝的龍恩背後總會有一絲怕你功高蓋主的疑慮,何況崇禎皇帝是曆史上有名的疑心病皇帝之一。有人統計,他在位17年,共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14位兵部尚書。殺死或逼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崇禎十四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裏的大臣多達145人,這個數字是當時大臣總數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