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對親戚大加封賞,連親戚中不會走路的嬰兒都封了一個侯或少師。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十月,浙江巡撫潘汝禎帶頭為他建了生祠,一時全國建他的生祠達四十餘座。更有監生陸萬齡上奏折無恥吹捧說:“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指魏忠賢主編的《三朝要典》,此書是顛倒史實之書);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他建議在京師國學西邊為魏忠賢建祠,與先聖孔子並尊。熹宗竟采納了他的建議。
就在魏忠賢紅得發紫得時候,他的末日突然到來。天啟六年(公元1266年)八月,二十二歲的熹宗在西苑和兩個小太監劃船玩,船到深水區,突然起了一陣大風,小船傾覆。兩個小太監溺死,熹宗雖被救上來,卻因此得了重病。魏忠賢日夜服侍,希望熹宗能好起來,他自己的榮華富貴也能繼續下去。然而第二年的八月,熹宗去世了。貪玩的熹宗與貪玩的武宗一樣落水生病而亡,一樣無子繼位(嚴格地說他生有三子,但都早夭),就由皇弟、信王朱由檢繼承了帝位,是為思宗。因為年號是崇禎,史稱崇禎皇帝。
第四節 帝後同自盡
除掉魏忠賢
崇禎皇帝應當說是個好皇帝,至少他想當一個好皇帝。他上台兩個月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除了魏忠賢。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崇禎帝朱由檢繼位,魏忠賢十分驚慌。鎮定了一下後,他想,自古男人沒有不好色的。於是他施出了一個美女計:他送給崇禎皇帝四位絕色美女。崇禎皇帝不動聲色,照單全收了。不過他搜了一下四位美女的身,發現四女子人人的裙帶頂端都係有一顆細小的“迷魂香”。這是一種能自然發揮的春藥。崇禎皇帝當然沒有上當。之後魏忠賢再施一計,讓小太監藏於宮中夾牆內施放這種“迷魂香”,妄圖對崇禎皇帝催情。這一招也被識破。史書載,崇禎皇帝還大發感歎:“皇考、皇兄皆為此誤矣。”
之後,海鹽縣貢生錢嘉征上奏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一並帝(篡奪帝權);二蔑後(欺壓後妃);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聖(不尊重聖人);七濫爵(濫封爵位);八掩邊功(冒領邊功);九傷民財;十通關節(徇私枉法)。思宗下令清查“閹黨逆案”。據《明史》、《明史紀事本末》載:“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謀六人,交結近侍十九人,交結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軍犯三十五人,諂附擁戴軍犯十五人,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頌四十四人,共計二百五十八人,再加上漏網之魚五十七人,共計三百一十五人。十一月魏忠賢被流放鳳陽。魏忠賢遭貶途中,仍豢養一批亡命之徒。崇禎皇帝聞訊大怒,命錦衣衛前去逮捕,押回京中審判。有人將此事密報魏忠賢。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與同夥李朝欽痛飲至四更,最後上吊自殺。後魏忠賢的屍體被挖出後,任人千刀萬剮。”
崇禎皇帝極想作為一番,重振明朝。不過他接手的已是被幾代皇帝搞得千瘡百孔的王朝。他麵臨著內憂外患。
內憂之一是軍隊貪汙成風,戰鬥力極差。注冊一萬兵一般隻有六千人,另四千軍餉被將軍們作了家丁的餉或是中飽了私囊。如錦州總兵吳襄部,按冊有八萬之眾,但實有三萬兵員。
內憂之二百姓負擔重,各地起義多。遼東戰事不斷,崇禎之前每年已派“遼餉”五百二十五萬兩。崇禎繼位後,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增加“剿餉”二百八十萬兩。崇禎十二年,訓練邊兵,加增“練餉”七百三十萬兩。三餉每年共一千五百餘萬兩。這些款項都要從百姓處征收,對百姓的盤剝已不斷引發農民起義。
內憂之三是政治上朝廷官員貪汙腐敗成風,朝廷無賢臣可用。
外患是,邊境上有蒙軍(北元軍)和金(清)軍不斷犯邊。元朝退出中原後,蒙古帝國的勢力和根基仍然存在。曆史上將這一時期的蒙古政權稱為北元。它一直對明朝的北部邊疆構成威脅。北元一度分裂成兩個汗國,東部蒙古和西蒙古,漢史書分別稱為韃靼和瓦剌。公元1603年,孫林丹成為成為北元的汗。他致力於統一蒙古各部,但遭到各部封建主反對。當時後金努爾哈赤崛起,孫林丹又想聯合明朝共抗後金。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清天聰二年),他被蒙古封建主所敗,繼而再被後金與漠南蒙古各部聯軍所敗,公元1631至1632年被後金皇太極所敗,最後死於大草灘(今甘肅民樂縣東南)。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其兒子被後金軍追上,隻好投降,獻出元順帝當年從中原帶走的傳國玉璽。於是延續了429年的蒙古帝國在曆史上消失了。明朝的邊患隻剩了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