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朱元璋開始北伐。他命大將徐達、副將常遇春率軍25萬北征。 這就到了朱元璋人生的第三個關鍵點,即消滅元朝。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立國號大明,建都應天。從那天起,朱元璋進行了長達22年的統一戰爭。五月,他親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督戰。八月,明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揮師西向,逐步平定西北。他又遣師南下,相繼平定福建、兩廣。繼而多次發兵征漠北。四年,遣軍入川,滅夏國。十五年,發兵取雲南。二十年,平遼東。至二十二年,基本統一全國。
多少年後,也是起自布衣的毛澤東主席稱讚朱元璋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由此細品朱元璋的雄才大略,發現來自年輕時讀書和早見世麵,來自不斷的實踐,也來自賢臣共同的智慧。
第二節 良好的經濟 黑暗的朝政
明朝良好的經濟是從朱元璋開始的。因為他是農民,因為他飽償過饑餓之苦,當然知道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朱元璋的治國名言是:“為國之道,以足食為本。”“衣食給足,則國富而民安。此為治之先務,立國之根本。”在這個思想指導下,他鼓勵開墾,規定開荒三年不加稅。他實行了軍屯、民屯和商屯三種屯田製度,通過軍隊屯田、移民屯田和鹽商募民屯田來發展生產。
但經濟穩定如果沒有良好的政治來配套,國家必不會有長治久安。明朝經濟十分穩定,但朝廷政治卻很黑暗。因為朱元璋采取了兩個政治措施,一是罷相權,此舉讓皇權無人節製;二是重用特務,此舉讓皇權旁落。朱元璋對大將疑心很重,殺起人來動輒論萬計,開了一個皇帝可以濫殺大臣的頭。此外,他的一廂情願的分封製,又埋下了動亂的根源。
胡惟庸是鳳陽定遠人,為防止李善長和劉基權力太大,朱元璋特地把這個家鄉人快速提拔到丞相的位置上來。但看到他有了專權的苗頭,就以他聚兵謀反為由殺了他,然後株連,三年中因胡案殺人達三萬人,連李善長全家也被殺光。由此,明朝不再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而改兵、禮、戶、刑、吏各部直接向皇帝負責。他還規定:“以後子孫做皇帝,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淩遲,全家赴死。”由此,皇權沒有相權的製約,約明朝後代皇帝以為所欲為打下了伏筆。
之後是藍玉案。藍玉是將軍,開國元勳,戰功卓著,治軍也很嚴。但有一次朱元璋說要和他密談,讓他手下人全部退下。連說三次,沒有一個人退下。而藍玉一揮手,人即退光。由此朱元璋疑心將士不聽皇上話隻聽藍玉的話,讓錦衣衛誣告藍玉謀反,將他殺掉。
由此,朱元璋開始信任錦衣衛這個特務組織,又開了以特務統治大臣的先河。朝政由暴虐轉向了既暴虐又黑暗。
朱元璋規定,官吏貪汙六十兩銀子就要殺頭並剝皮楦草。他把各府州縣衙門左麵的土地廟規定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他一度在官府公座兩側,各懸掛一個填滿草的人皮囊,讓官員就在這種環境下辦公,令人觸目驚心。
朱元璋把自己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全國各地,規定地方藩王有權移文中央要求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他想讓這些藩國拱衛京師,以期朱家王朝可以傳世萬代。但這個做法也埋下了國家動亂的根源。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71歲的朱元璋去世,他讓46個妃子陪葬,一同葬在南京城外的鍾山上,是為明孝陵。他死前,他先立的太子、長子朱標已先於他去世,隻好立年僅十六歲的嫡長孫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封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不服,他依據朱元璋所定地方藩王有權清君側的規定,舉兵攻打京師。經三年戰爭,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攻下京師,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
元朝勢力退出中原後,仍在漠北存在,史稱北元。朱棣即位後,將北平改為了京師。他派鄭和七次南下西洋,自己則五次北征蒙古,最後終使蒙古稱臣。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在最後一次征伐回師途中,朱棣去世。
朱棣之後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十個月即去世,由其兒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他在位十年。他采用內閣製,以集體商議來代替武斷決策,讓政治開明了許多。更主要的是,朝廷財政富庶。這既是人民之富,又給下一任皇帝的肆意揮霍縱情荒淫提供了經濟基礎。
衰敗由英宗朝的太監幹政起
他去世後是皇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英宗。英宗繼位時才九歲。曆史的規律是,凡有小皇帝登基,朝廷必出問題,英宗一朝也不例外。這朝就開了一個太監幹政的壞頭。明朝的衰敗由此開了頭。
英宗即位後,由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三大臣輔政。正統七年(公元1422年)十月,“三楊”死去二楊且一楊年邁後,從小就伺候英宗的太監王振,去掉了朱元璋立在宮中的“內臣不得幹預朝政”的禁牌,專擅起朝政來。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攻下大同,王振鼓動英宗禦駕親征。英宗不顧大臣的激烈反對,聽信王振的話,由皇弟鄖王朱祁鈺留守京師,兵部侍郎於謙留京輔佐,七月十六日,自己率五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