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君非亡國之君——明崇禎皇帝(2)(2 / 3)

七月二十八日,到達大同東北的陽和。八月二日,王振得知蒙軍十分勇猛,便急忙勸英宗班師。王振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明軍本應從紫荊關就近退兵。但他為了在家鄉父老麵前炫耀自己,讓皇帝到他家坐坐,便下令退兵時繞道蔚州。這時,蒙軍騎兵追了過來。八月十三日,明軍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此地離懷來城還有二十裏。懂兵法的將領都認為應再加一把勁,退到懷來就安全了。但王振剛愎自用,以輜重千餘輛來齊再走為由,要在土木堡駐紮。又有大臣奏請英宗率護衛部隊先走,“車駕疾驅入關(指居庸關)”,以保皇上安全。但王振竟扣住上奏不給英宗看。還有大臣要求麵見英宗陳述不能駐木土堡的理由,被王振驅走。最終,明軍與英宗就駐紮在了土木堡。

第二天,蒙軍圍住了土木堡。土木堡無水,且地勢高,掘井兩丈也挖不出水來。土木堡南十五裏有河,卻被蒙軍占著。明軍人馬沒水,十分難熬。然後蒙軍假意撤走,王振不知是計,讓明軍移營就水。當明軍將士急奔河邊飲水時,蒙軍反身殺來,明軍大敗。當時隨從英宗的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五十餘大臣全部戰死。英宗突圍無望,竟與親兵盤腿打坐於戰場中央,束手就擒。而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一錘擊死,說:“我為天下誅此賊!”

是役,蒙軍才兩萬人,明軍五十萬精銳損失殆盡。

忠義於謙

英宗被俘的消息傳來,朝廷震撼。於謙果斷提出由皇弟朱祁鈺繼位。

於謙是浙江錢塘縣(今杭州市)人。他為人正直,有救國救民之誌。他曾以《詠石灰》一詩來表達自己的抱負:“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他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考中進士,授官禦史。做官其間,他“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的詩句也為人們所傳誦。

在聽到英宗被捕的消息後,大臣徐有貞提議天命已去,要朝廷南遷。朱祁鈺也不肯當這個皇帝,還回到王府中不肯來朝了。於謙先嚴辭駁斥了徐有貞南遷的主張,再去王府說服朱祁鈺。他對朱祁鈺說:“臣等誠擾國家,非為私計。”如果你不即帝位,國無君則不安,北元還會以英宗來要挾。聽了這話,朱祁鈺才同意登基,是為代宗。他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並采納於謙堅守北京的意見,升於謙為兵部尚書,把北京防守大任交給了於謙。

於謙調度諸將,陳兵二十二萬於京師九門外,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明史·列傳第五十八》)。”部署完畢,他披掛站於三軍之前,並命關上城門,以示背城一戰。

於謙的做法讓三軍勇氣倍增。蒙軍到達京師,五戰五敗,最後退去。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之後,看看北京城裏新皇已在位,英宗沒有什麼用處了,蒙軍送還了英宗。

英宗回來後就被送進了南宮軟禁。

景泰八年代宗病重。代宗原有一個兒子,卻病逝了。英宗在位時,立自己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代宗繼位後改立為沂王。見代宗沒有後代,於謙便與大臣們商量,要立沂王為皇太子。代宗不肯同意,但晚上大臣石亨、徐有貞等發動兵變,擁立英宗複位。徐有貞當年提出南遷意見被於謙駁斥,對於謙一直心懷不滿。這時他因擁立英宗而升官內閣,他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於謙,以謀逆罪殺了於謙,於謙時年六十歲。於謙的女婿將其屍首送回老家,安葬在西子湖畔。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複辟後的英宗去世,其太子朱見深繼位,是為明憲宗,時年十六歲。憲宗年紀小,又從小長在深宮,很有些戀母情結。他寵愛一個比他大十九歲的萬貴妃。他又想了解宮外的事情,便效法太祖朱元璋建錦衣衛和成祖朱棣建東廠的做法,從錦衣衛中挑選了百餘人,成立了自己的特務組織——西廠,由宦官汪直負責。汪直大權在握,為非作歹了一段時間,後來病死。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憲宗去世,太子朱祐樘繼位,是為孝宗。明孝宗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對女色淡泊的皇帝,後宮中隻有一位皇後張氏,恩愛和諧如民間夫婦,別無其他嬪妃。他一生勤政,愛惜民力,在位18年,史稱“弘治中興”。之後,明王朝的皇帝就一代比一代荒堂了,朝政也越來越亂。

貪玩小皇帝之一:武宗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孝宗病逝,太子朱厚照即帝位,是為武宗,時年十五歲。皇帝太小,於是他像其他小皇帝一樣,依靠起太監來。

小皇帝特貪玩,後宮玩遍了,去煙花柳巷轉。大臣上折子直諫,他就讓上書的大臣辭官回家。他讓賢臣回家了,朝廷就全交給了他身邊的太監劉瑾。

劉瑾出身於陝西興平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淨身入宮作朱厚照的侍從,一直得朱厚照的寵信。他每次都在朱厚照玩興最濃時去奏事,朱厚照就會一揮手說:“我用你們這些人幹什麼的?卻隻是來煩我!”於是事情就由劉瑾自行定奪了。後來劉瑾就變著法子讓小皇帝玩個高興,什麼事情都不過問,他就大權獨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