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君非亡國之君——明崇禎皇帝(1)(1 / 3)

曆史在明朝的276年間劃了一個圈:受壓迫起義的農民建立起一個王朝,最後,該王朝因為壓迫農民而被農民起義軍推翻。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惟一一個布衣天子。他來自農民,由農民起義而當上了皇帝。於是農民階級的烙印就被他帶入了統治階級之中——他重農耕,重經濟,於是明朝經濟開始發展。他敬重讀書人,明朝文化又開始發展。但他在政治上卻輕相權、重特務,加上後代重宦官,最終導致了朝政混亂,引發農民起義和外族的入侵。由此說來,明代亡國的種子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種下的,由末帝崇禎前一係列的皇帝來深化的,因此,亡國的責任不應由末帝崇禎一人來擔。相反,崇禎帝倒是一個真正想重振王朝的皇帝。

中國的皇帝中間發生過很多“趣事”,尤以明朝皇帝的“趣事”最多。在明朝皇帝中,有貪玩溺水而亡的,有被宮女差點勒死的,有繼位一個月服丹中毒“成仙”而去的,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創不辦公之最的。有如此“趣”帝,不亡國才為奇怪。

第一節 成功的農民

朱元璋是人們寫的最多說唱的最多的皇帝之一。但在讀了眾多的關於朱元璋的史料後,我一直有一個問題百思不解,即一個文化不高的農民皇帝,他的雄才大略是從何而來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從朱元璋的生世開始,細讀《明史》,盡管朱元璋就出生於我的家鄉,關於他的事我已耳熟能詳。

朱元璋的身世

關於他的生世的材料極為豐富:

《明史·本紀第一》開篇就說:“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諱元璋,字國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鍾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裏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誌意廓然,人莫能測。”這段史料換成白話文並加以歸納是: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是他投奔郭子興後由郭子興取的。朱重八的父親,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母親,叫陳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隨筆中》寫道:“元製,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由朱元璋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家在元朝是一個最下層的平民家庭。

凡開國皇帝,命都是神授,朱元璋也不例外,《明史》的這一段就寫了朱元璋母親夢吃神仙所給仙丹懷孕的故事,說他母親從夢中驚醒仍餘香滿口。還描寫了朱元璋出生時,紅光滿屋,鄰居以為失火奔走相救的故事。

朱元璋祖籍是江蘇句容縣(今南京市句容縣)通德鄉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種地。其祖父朱初一舉家逃到了淮河岸邊的泗州盱眙(今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古時盱眙縣為泗州治所)墾荒種地。朱初一死後,家裏一貧如洗,朱元璋父親朱五四隻好東遷西移,五十歲時,才在濠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的東鄉定居下來,並在這裏生了朱元璋。

但也有朱元璋出生於安徽明光之說,更有出生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之說。據明萬曆年間《帝裏盱眙縣誌》載:“本縣為太祖誕生重地,號稱湯沐,各項徭役半於他郡”。洪武十九年(公元1387年)八月,朱元璋“命皇太子修泗州盱眙祖陵,葬德祖(朱元璋祖父)以下帝後冕服”,即建今天盱眙縣的明祖陵。明祖陵是明代第一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塚,它位於盱眙縣城西,距盱眙縣城20公裏左右。陵內石人石馬等建築規格均高於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本人陵墓)和北京的明十三陵。由地方史誌的記載和祖墳當建於故鄉的傳統習慣出發,淮安地方史學家推斷朱元璋出生地為盱眙。至於朱元璋出生於安徽明光一說,也不難解釋,因為乾隆時代的《盱眙縣誌》“明光山”條稱:“明太祖誕生之處,昔年常見五色光氣,故名。”同書“明光集”一條注稱:“明太祖生處。”可見現在的明光市,當年屬於盱眙治下。所以朱元璋出生地是盱眙還是明光,應該都對。

朱元璋父親五十歲時生朱元璋,這點沒有爭議。朱元璋從小瘦弱,他父母就把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覺寺拜寺裏的老和尚高彬為師。朱元璋稍長,又為地主劉德家放牛。這時他結識了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成為好朋友。這些人後來為建立明朝南征北戰,立下了功勳,成為開國元老。

參加義軍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十七歲。這年大旱,又遭蝗災,疫病流行,其父母、大哥相繼病死,大姐、二姐出嫁,三哥上門去做別人女婿,他和二哥便去逃荒。這時鄰居想起他父母曾讓他拜皇覺寺高彬和尚為師的事,就送他到了皇覺寺。到了寺裏,他先做雜役,接著出去化緣三年。有一點成就是,他在皇覺寺其間,學了一點文化,讀了一點書。化緣三年,他走遍了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方,見了大世麵。回到皇覺寺後,他又勤奮讀書。勤讀書和行萬裏路,當是他雄才大略的基本來由。